贸易不保护 徳国光伏也活得很好
2012-07-25
本文摘要:购买中国电池板对徳国有利你应该研究一下德国。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纽特·金里奇在2010年11月4日的一个电视节目中说。他一针见血...
德国对中国是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是逆差。2011年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额为940亿美元,相反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约为3670亿美元,逆差高达2730亿美元。而截至2011年8月,德国上年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为127亿美元。《纽约时报》总结称,德中贸易之所以能出现顺差主要是因为德国出口的是用于生产产品的昂贵装备而不是产品。“出口光伏产品生产线就是最好的例证。”
 
  事实上德国消费者购买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对德国经济而言是有利的。
 
  2009年中国光伏企业整体实力上升,与国外同行之间的竞争开始凸显。在德国人眼中,中国企业发展的生态比较“野蛮”,不注重社会和环保效益。于是,当时德国企业就拿这一点做文章,呼吁制定“社会和环境标准”,以抵制“中国制造”。尽管德国太阳能协会的倡议中只是说德国厂商是高品质和优质服务的保证,只字未提中国,但言下之意已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
 
  2011年,当德国SolarWorld公司决定向政府求援对付中国竞争对手时,它首先伸手的对象并不是德国政府,而是美国政府,SolarWorld通过其美国分公司与白宫接上头。出此下策很有可能是因为找德国政府也没有用,政府的口径多半是“打贸易战得不偿失”。
 
  “国内”市场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案并没有严格限制太阳能产品的产地,所以菲尔和其他人声称本国企业是政府下调上网电价补贴(FIT)最大受害者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德国最大优势还是产业链
 
  德国根本不用担心国内市场。以2010年为例,当年德国屋顶太阳能组件的市场价格约为2900欧元/千瓦。据柏林一家顶尖的可再生能源工程服务公司Solarpraxis统计,在德国安装的屋顶光伏系统中,线路、底座和逆变器多半是国内原产,这些部分占了整个系统造价的近一半。目前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造价已经跌到700欧元/千瓦,但上述其他组件价格却没怎么大跌。如此推算,德国国内市场份额实际上在不断扩大,电池板在装机成本中所占比例已经下降了许多。
 
  光伏产业链的中游环节依次是晶硅、晶圆、电池、电池板和组件。除此之外,还有制造晶圆、电池和电池板生产线的下游装备制造,整个产业链最顶端的是系统应用。随着技术进步,最吃亏的是中游厂商,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瑞士嘉盛银行公开表示,受市场整合影响,到2015年,德国中游厂商很可能只剩下SolarWorld一家。市场分析人士建议对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以实现规模效应。然而并非所有德国中型太阳能企业都陷入了困境。笔者近期接触到的其他行业报告预测,德国现存的232家光伏企业经过一系列破产重组,到2017年存活下来的能有86家。这预示市场整合将会成功,光伏行业不会衰退,而会继续发展。
 
  在光伏产业链下游的德国企业前景更为光明。德国最大的晶硅生产商Wacker在本土新投产的一家多晶硅工厂已经满负荷生产,预计今年一年产量就将增加50%。Wacker表示,公司订单已经签到了2015年底,此外,公司还准备在2014年之前在美国再开一家工厂,届时总产能还能提高1/3。除了晶硅业绩不俗,逆变器也是德国强项。世界最大的逆变器厂商SMA就在德国,在光伏整体市场萧条的情况下,该公司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另外,欧洲最大的太阳能研究院——Fraunhofer ISE也在德国。
 
  中国光伏飞跃式发展
 
  靠的是德国尖端技术
 
  德国机械装备制造能力在世界上数一数二。6年前要生产光伏产品必须得从不同的行业企业购买原料和装备,工序异常复杂。大约在2007年出现了交钥匙工程的生产线。最早在这一领域冒尖的Manz 、Centrotherm以及Roth &Rau等德国企业开始出售整条的光伏产品生产线,只需要配备一个高级技术员就可以操作,其他员工仅需简单培训。Q-Cells和SolarWorld购买的就是这种生产线,天合光能、尚德等中国企业也购买了同类装备,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开始提速。
 
  产业链的这个环节目前也出现了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出现了全球性的产能过剩,现在已经很少有企业添购新的生产线了。不过西方很有可能继续掌握装备制造方面的优势,与技术含量不高的电池板相比,生产线制造是真枪实弹的高科技,而生产电池板比组装电视机和电子产品难不了多少。换而言之,德国把价值连城的光伏生产装备卖到中国,再把中国生产的廉价光伏电池板买回国来使用,这个过程中占到便宜的无疑是德国。
 
  外界关注的主要是产业链中游,即电池板,但德国上下游才是赚大钱的。而且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让德国企业更有动力进行科技创新,保持科技领先的潮头地位。德国企业在家庭光伏系统上网方面拥有良好的技术,稳定的技术反过来继续推动家庭光伏系统的应用。另一个例子是德国的逆变器技术,逆变器是决定光伏系统稳定与否的关键组件,它能让系统在夜间与电网连接的时候不产生波动。
 
  市场研究机构IMS Research近日指出,全球最大的光伏系统集成商是德国的Belectric公司,而且,全球前30名的光伏企业中德企占14个。IMS Research提到的德国企业既有系统应用商也有光伏产品生产商,在这些企业的努力下,德国本土的地面光伏项目和屋顶光伏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相反在太阳能电池板的产地,光伏应用不如德国。光伏成本越低,这些德企提供的服务越优质。如上文所说,全球光伏企业前30名24个是欧洲企业,这对美国而言也是好事,First Solar、SunEdison和SunPower等美国本土光伏企业在2011年榜单中分别排第三、第四和第五,只有3家中国企业挤进前30名。
 
  很有可能到2015年,德国仍然保有欧洲最大的太阳能研究院、一家大型光伏晶硅企业、一家顶尖的逆变器企业、若干家世界级光伏电池板制造商和少量生产装备的龙头企业,此外,光伏集成应用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恐怕还是德国。德国真的不用担心,因为在它本土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光伏市场。
 
  美国最需要培育国内市场
 
  目前是美国发展太阳能的最好时机。在中国和德国的努力之下,光伏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德国的案例说明,发展光伏对本土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此外光伏成本在中德共同作用下降低的事实还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手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更加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在美国,对于公用事业而言,光伏电价已经比几年前降低了很多。目前在包括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和亚利桑那州等在内的许多州,光伏上网电价已经比销售电价还要便宜。今年4月,市场分析机构麦肯锡(McKinsey)预测称,再过短短几年,光伏发电成本将成为商业和居民消费者最便宜的电力来源。只要光伏企业安然度过这个“寒冬”就必然会迎来光明的未来。
 
  美国人对德国削减上网电价补贴争议很多,但很多人都忽略了那条法律的名称叫《可再生能源优先法》。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即便光伏实现了平价上网,光伏发电也不见得具备多少优势。公共电力企事业和政府仍然能够通过政策限制光伏上网,比如把安装屋顶太阳能系统的家庭用户划到商业用户,或者把用户每个月的上网费用增加几百美元。据美国媒体报道,这样的案例最近在阿拉巴马州就有一起。
 
  如果美国扫除上述障碍,光伏也可能发展的同德国一样好,实力雄厚的光伏系统集成厂家也可能出现在美国,美国还很有可能拥有一到两家世界级的电池板企业,并继续保有自身在下游工程技术服务领域的优势。美国智库美国进步中心最近甚至强调,美国企业在自由贸易下也能同中国企业进行竞争,对美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培育国内光伏市场,而非盲目地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
 
  背景链接
 
  各国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经常祭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例如意大利给予欧盟境内生产的光伏组件一定补贴,法国上届政府也有过类似举措。在加拿大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好的安大略省,也有一条名为《绿色能源法案》的法律,要求一定比例的光伏产品必须产自境内。不过安大略省更夸张,因为它的“境内”不是指加拿大境内,而是指省内。
 
  美国也有不少州颁布了类似的法令,一个州抵制其他州的产品。例如华盛顿州对州内生产的小型光伏系统实施每千瓦36美分的补贴,而别处来的一律只补贴18美分。像华盛顿州这么干的还不止一个,所以经常会发现国外和州外实际上没什么区别。
贸易
保护
国光
猜你喜欢
华为成功举办2014新疆智能光伏电站现场会
博立多媒体控股有限公司将发布BolySolar屋顶技术
ICOSOLAR系列TPA HR组件背板可抵抗恶劣使用环境
杜邦光伏解决方案最新先进材料亮相光伏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