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盛光伏会否成为第二个汉能?
本文摘要:9月25日,凯盛1 5GW铜铟镓硒(下称“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安徽蚌埠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约400亩,计划总投资100亿元。


 
  在薄膜太阳能电池厂商关停溃逃之际,凯盛科技集团公司(下称“凯盛”)却怀揣百亿元杀入。
 
  9月25日,凯盛1.5GW铜铟镓硒(下称“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安徽蚌埠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约400亩,计划总投资100亿元。据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带来销售收入近千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不过,业内对凯盛的这一“壮举”却捏了一把汗。因为目前光伏行业基本是晶硅在主导,包括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在内为数不多的CIGS公司均因不堪重负相继沦陷。一位中概股光伏企业高管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10年内薄膜太阳能发展都难以超越晶硅,“谁说薄膜能大发展我都不信”。
 
  甚至有多位业界人士指称,凯盛如不能很好的协调好资金平衡,则汉能薄膜发电及李河君悲惨的今天,就会是凯盛的明天。
 
  百亿试水光伏
 
  凯盛是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下称“蚌玻院”)为核心企业的集团公司,隶属于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建材”)。“凯盛原来以玻璃为主业,近几年才开始进入到新能源领域”,蚌埠市政府的一名官员向记者表示。
 
  作为中建材旗下的二级全资子公司,除了玻璃业务外,凯盛已经将触角伸及材料、装备、光伏、工程等其他板块,并提出了力争3~5年实现年营业收入500亿元,年利润总额50亿元的目标。
 
  为了实现上述盈利目标,凯盛开始在光伏领域频频发力,尤以蚌埠1.5GW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引人关注。因为当下不少走薄膜路线的太阳能企业已陆续退出,凯盛却反其道而行之。
 
  “做薄膜太阳能电池,我们有独特的基础和优势”,蚌玻院副院长蒋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玻璃是我们的强项,在玻璃上镀膜又是我们的核心技术”。蒋洋称,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际上就是在玻璃上镀膜,要依赖于特种玻璃,而这种玻璃的研发又是凯盛的强项,“做薄膜电池实际上是我们特长的延伸而不是跨界。”
 
  记者了解到,蚌埠1.5GW的项目并非凯盛在CIGS领域的第一次尝试,早在今年1月,凯盛就与江阴市政府签约,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设500兆瓦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该项目一期拟投资3.5亿美元建设200兆瓦,预计今年动工建设。蒋洋表示,凯盛投资建设的CIGS薄膜太阳能项目采用德国Avancis公司的技术。记者了解到,Avancis公司是太阳能薄膜和铜铟硒(CIS)薄膜电池生产企业,后因经营不利停产,于2014年被凯盛全资收购。
 
  凯盛在2014年收购德国AvancisCIS产线公司之前,汉能在2013年收购了德国SolibroCIGS产线运营公司和瑞典研发机构,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在中国实现CIGS产业化,汉能并没有给出时间表。亦有消息称,目前陷入严重财务困局的汉能正在考虑出售或部分转让CIGS技术及专利权。而凯盛不排除成为接盘者。
 
  凯盛一名员工则向记者证实,蚌埠1.5GW项目目前只计划引进Avancis公司的技术路线,“我们在收购之后保留了这家公司的一些核心技术,一些核心的生产线设备届时也会从德国引进”,该名员工表示。
 
  “其实我们不仅做薄膜电池,晶硅的也在做”,上述凯盛员工透露,凯盛在2013年出资控股江阴浚鑫科技,该公司是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商,有近1GW的产能规模。
 
  项目时间表未定
 
  记者在蚌埠实地走访调查得知,为了顺利推进蚌埠的1.5GW项目,凯盛于10月21日在蚌埠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作为上述项目的实施主体。
 
  记者了解到,以前凯盛的思路是自己投资,但由于上述项目规模大,投资达百亿元,因此蚌埠市政府也部分出资。蒋洋也向记者证实,项目的具体投资主体是由凯盛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不过他拒绝透露具体的投资比例,“只能说我们控股,地方政府参股。”
 
  不过,记者掌握的信息资料显示,上述新成立的公司由凯盛和蚌埠市的一家投资公司以及蚌埠高新区的投资公司三家合资设立,其中凯盛占股60%,其他两家各占20%,出资比例亦是如此。
 
  目前蚌埠1.5GW这个耗资百亿元的项目尽管已经奠基宣布正式开工建设,但全部建成投产的时间表目前依然摇摆不定。
 
  据悉,为了支撑该项目的建设发展,蚌埠为其预留出了大概400亩的项目用地,而这也仅仅是前期的项目用地,如果后期项目全部建成,用地面积依存缺口。
 
[page]
 
  不过这似乎不是最紧要的问题。
 
  “时间点还没有确定,因为刚签约,还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蒋洋表示,项目计划一期投资建设300MW,但具体何时动工,何时建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项目进展目前我们还在细化,不能为了压缩时间而忽视质量”,蒋洋表示。
 
  上述凯盛员工表示,目前蚌埠1.5GW的一期项目正在进行一些环评、安评方面的工作,具体何时投建仍未可知,“毕竟这是第一条生产线,一些设备、技术都要从德国方面引进,包括员工的培训等,可能都要费一些工夫。”
 
  据悉,尽管凯盛在江阴的500兆瓦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于今年1月就已经签约,但也一直迟迟没有动工建设。“蚌埠一期300兆瓦是我们建设的第一条生产线”,蒋洋亦向记者证实,等蚌埠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江阴的项目才会陆续开建。
 
  “我们计划做到10GW”,蒋洋表示,按照长远规划,未来凯盛在CIGS薄膜电池项目计划建设目标为10GW。不过,蒋洋同时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
 
  CIGS式巨大风险
 
  目前国内除了上述中国建材旗下的凯盛江阴及蚌埠两大CIGS项目,在此领域深陷迷途的就剩下山河日下的汉能了。
 
  本报记者通过多个渠道证实,汉能位于广东河源的CIGS项目仍然陷于困局。其原计划今年10月底彻底完成调试,但这一工作因为技术瓶颈难以彻底突破再次时间押后。
 
  另一方面,汉能早先宣称要在河北曹妃甸和青海海东分别建设的两套CIGS项目,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完全都是没有的事情了,他们的工厂大门自年初以来就是紧闭的。”青海省海东工业园区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称,汉能青海300M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早在2014年就获得了包括能评、环评在内的多项关键手续,但汉能一直在忽悠,根本没有真刀实枪的干,反而借此从青海“骗走”了不少上网指标。
 
  事实上,按照目前光伏行业的发展来看,晶硅路线本身就是主流。
 
  放眼全球,目前走CIGS薄膜路线的光伏企业并不多见,很多都已经相继停产退出。其中,台湾半导体巨头——台积电在2010年建设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也于今年8月25日被宣布关停。除此之外,台湾的正锋新能源、新能光电以及韩国SK集团投建的HelioVolt项目,均已停止生产。
 
  在此背景下,凯盛却豪掷百亿元押宝CIGS项目。
 
  “薄膜是走差异化路线探索出来的一条路线途径,薄膜不是不可以发展,是可以发展,但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转化率低、后期的回收污染等”,一位中概股光伏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不看好薄膜太阳能的发展。
 
  对于类似质疑,蒋洋表示,不能说薄膜本身出了问题,是晶硅发展太快,延缓了薄膜上升的势头。从长期看,薄膜有先天优势,环保和能耗方面的性能都优于晶硅。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薄膜的转化效率落后于晶硅,但是必须动态来看这个问题,因为薄膜技术一直也在进步,未来薄膜超过晶硅也是有可能的。
 
  蒋洋表示,凯盛一期300兆瓦CIGS薄膜电池项目并不存在市场竞争问题。“300MW的产量不是很大,一期项目主要是自我消化,用于中建材内部的光伏电站和光伏建筑一体化”,蒋洋称,凯盛目前也在做一些光伏工程总包业务,下一步CIGS薄膜电池还打算用于农业光伏领域。
 
  但上述光伏企业高管认为,原来硅料价格高昂的时候,薄膜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现在硅料价格已经大幅下滑,这些优势也没有了,所以薄膜在近期10年左右不可能会成为主流”,他表示,薄膜轻便、易弯折等特性在一些独特的环境下也有应用市场,但只是一个补充,不可能大规模应用。
 
  但蒋洋并不担忧项目未来的市场风险,在他看来,薄膜和晶硅有各自的市场,薄膜更适合应用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及农业光伏领域,并且CIGS薄膜电池具有弱光性,可以应用在光照条件不太好的地区。蒋洋表示,目前CIGS薄膜电池的价格与晶硅电池趋同,加之两者有各自应用的市场重点,不存在市场风险。
企业
 
薄膜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