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源的运维布局
本文摘要:在伴随着中国的风电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辗转求生的过程后,终于迎来了风电后服务市场的春天。很多的机构和专家都在预测未来后服务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千亿。

 
  天源从2005年成立至今已九年的时间了,从一个10多个人的公司发展到目前拥有1700多名员工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在伴随着中国的风电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辗转求生的过程后,终于迎来了风电后服务市场的春天。很多的机构和专家都在预测未来后服务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千亿,金风在九年前预见性地创立了天源,但是否可以从容分享未来的后服务市场这块蛋糕,是天源近期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九年的发展过程中,天源科创的独立服务业务与金风科技销售的机组质保期内的运维业务几经分离与合并,到2013年初再度实现合并。经历过2013年的整合年后,2014年才是金风副总裁兼天源总经理杨华最想让天源发生改变的一年。他把2014、2015、2016分别为定义为天源科创的建设年、提升年和发展年,而且开始倾力研究开展天源在运维业务上的战略布局。
 
  低调的杨华提到天源未来3年的规划,透露出天源要在风电运维后市场发力的期望。虽然金风科技的装机资源是天源科创最坚实的基础,但他也期望能够面向更大运维市场寻求突破和改变。
 
  风电运维市场究竟有多大?现有数据会让人产生不尽的想象力。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风电累计装机63120台、装机容量91412兆瓦,且未来几年的数据递增也较为清晰。正是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数据图景下,形形色色的公司趋之若鹜。但是,面对如此巨大的运维蛋糕,真正能够分享的公司却不那么多。
 
  2013年的数据表明,风电开发商中“五大”和“四小”的累计装机量已占中国风电装机总量的7成以上,在目前,这些国有公司有足够的人马、工程经验和拿得出手的技术,应对风电运维几乎不是问题,怎会轻易把自己的运维业务交给外部公司?此外,想做和已着手做风电运维业务的公司,如果没有令这些开发商惊喜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再大的运维蛋糕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从这样的角度看风电运维市场,杨华认为风电场运维与风机的研发和生产制造一样是一个长跑项目,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久力,不仅要有开创运维新时代的勇气,更需要具备足够强的人员、技术、产品、经验甚至资金的支持。而且未来的风电运维市场也将是一个全年细分的市场,谁能够收获哪部分利益完全是由综合能力所决定的。
 
  拆开天源风电场运维业务包,就不难发现是技术驱动了这家公司的运维布局,包括故障处理、定检定修、备件供应、培训、远程技术服务、发电量提升和技术改进等诸多项目在内的运维业务都是建立在多年积累的经验及数据的基础上。目前信息化的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更加提升了上述运维业务的能力。
 
  【经验】
 
  金风科技成立于1998年,至今整整十六年。从1998年依托参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开展对600千瓦国产机组的研制工作开始,到2003年毅然决然选择永磁直驱技术,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转让、再由联合设计过渡到自主研发,直至延伸到全面创新的所有过程,。到今天,金风科技全球装机已超过20GW,装机台数15000多台,其中永磁直驱机组已超过10000台,天源科创伴随了金风科技的整个发展历程,当然,其中各种犯错、失败、改正、进步,再改正的痛苦过程都为天源科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如Vestas所说,:“我在全球60Gw的装机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自金风科技成立的那天起,服务部门就是整个公司最重要的部门,即使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也依然保持着其重要的地位。借助机组的销售,天源能够直接获得质保期内的服务业务,所以他们的业务起步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从最早的风电场简单运行维护起步,逐步丰富和提升。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涵盖咨询,质保期运行维护、工程EPC、质保期外的增值服务以及风电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在整个发展过程天源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站在客户的角度,持续改进和提高金风风电机组质量,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服务来保证业主的收益和资产提效。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天源逐步建立了一个近1700人专业团队,形成了上百个技术和工程管理标准,同时形成了较强的数据管理能力及多项软件产品,获得了包括五大电力在内的客户认可。
 
  所有的一切都成为天源快速发展的支撑及资本。
 
  【平台】
 
  对杨华来说,2014年7月21日是他最为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天源风电场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系统上线。至此,包括风电场监控及预警平台在内,这家公司已经完成了两大平台建设,这对计划明年上线的备件物流网信息化平台具有很好的导向价值。用项目总监Wolfgang的话来表述,就是“我们希望所设计和实现的都是能够带动行业的发展。”
 
  Wolfgang曾在欧洲制造商Nordex和REpower任职,在中国拥有15年的工作经验,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便是把铁路行业的一套系统引进到风电行业。
 
  此事引起了金风的关注和兴趣。于是,2012年6月,Wolfgang受邀承担完成天源业务调研以及运维管理方式变革项目的任务。经过多项调研,2013年春节过后,金风决定开启名为“风电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项目,并在全球招标最合适的软件供应商共同参与,这意味着此项目真正汇集了全球智慧。
 
  据项目经理介绍,这个项目以技术可追溯性和财务上的透明性为目标,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中心,以服务工单为主线、成本管理为辅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核心资产与服务全过程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积累机组运维大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上线后的风电场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系统已实现了从风电场接货、吊装、调试到质保维护以及质保外运维的管理,涵盖了机组20年全寿命周期。从系统构成看,它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平台,主要包括机组服务BOM、故障树管理、工艺标准管理、现场项目管理、服务工单管理、KPI报表体系,并可与SCADA、OracleEBS等信息化系统实现集成,以提升风电场服务业务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和效率。
 
  令人期待的是,在未来两年,天源风电场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系统可实现包括机组运行数据和服务维护工单数据在内的大数据积累,构建跨业务单元的大数据平台,挖掘机组运行维护过程中有价值的数据,探寻海量数据的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机组研发设计优化、质量改进、物资供应、备件消耗以及降低成本提供数据支持。
 
  在谈到这一项目的成功要素时,这个项目组成员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金风自行设计大数据库结构的水平,而软件开发商的平台和经验只能是辅助条件。此外,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杨华看重的天源“自主设计服务管理软件系统”的能力。其实,早在2007年天源就获得数字化风电场系统软件著作权,自主研发设计风电场系列管理软件超过几十个,并在400多个风电场得以应用。
 
  按照预期,2014年天源要将质保期内的8000多台机组接入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平台,到9月30日已完成了接近80%的质保期内机组的接入。“但接入过程并不怎么顺利”,杨华这样解释说,“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有些风电开发商最初并不情愿把自己的风电场接入天源的平台。即便还在质保期内的机组,也是天源实施接入计划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但他相信只要开发商能够逐步认知此系统的作用就会有实现目标的那一天。”
 
  天源也用实际案例说服了很多客户。
 
  举一个例子,2014年2月的一天,山东某风电场,天源监控中心的监控工程师通过风电场监控及预警平台发现1号机组振动模式异常,通过软件判定很可能是叶片出现了问题。于是,监控中心的工程将预判结果通知了区域监控工程师和现场服务工程师。不到2个小时,现场工程师将1号机组叶片出现的“鼓包”问题反馈给监控中心,并提出修复请求,问题快速解决,避免了经常出现的叶片损坏导致的重大损失。
 
  杨华告诉记者,监控平台能够发现机组的“亚健康”运行状态的秘密,源于天源针对不同机型建立的预警模型,这是也预警系统的核心技术。杨华乐观地预计会有更多的业主愿意把自己的风电场接入天源的平台,这可能是天源占据运维市场另一制高点的开始。天源的监控平台正在全球扩展,将实现“北京总部+全球9个监控中心”的布局模式。
 
  【模式】
 
  在杨华看来,天源的平台布局无疑会衍生有客户价值的运维服务,眼下,天源还有另外两项较具客户价值和亮点的运维服务,是备件银行和发电量担保服务模式。
 
  先来看备件银行服务模式。所谓备件银行就是通过备件网络资源采用银行业务模式,解决客户风电场全寿命周期备件需求。天源之所以能够开展备件银行服务模式,在于天源已经具备的先天优势;“金风系”累计装机台数超过一万五千台,积累了大量的机组运行数据和备件消耗数据,最能掌握机组的运行特征。借助已拥有成熟的备件网络,可以和供应商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利用最完善、最经济的供货渠道,为客户创造最健康的备件供货环境。
 
  值得一提是,这项服务的客户价值在于,不仅可获得100%的备件保障,而且还可以通过金风获得质量担保、部件改进等方面的保障服务。而对天源来说,通过备件银行服务模式,不但可以降低机组部件占用资金的成本,还可以发掘客户对其他品牌机组部件的储备需求,逐步转化为备件银行的服务业务。
 
  2014年7月26日,天源与龙源签署《备品备件采购合作框架协议书》。据协议,龙源能够享受金风机组备件业务的优质服务和优惠价格,实现风电场备件供应的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电量损失;而天源借助龙源成熟的采购平台,首次实现了备件价格的市场对标,为后续金风机组备件价格定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目前已经有20多家客户成为天源备件银行的客户。
 
  再来看发电量担保服务模式。杨华告诉记者,“这是天源今年创新的运维服务模式,但令杨华担忧的是,短期无法根治的弃风限电问题,会给发电量担保服务模式的推广带来不确定性。
 
  令人乐观一点的是,有些业主并没有因为弃风限电放弃天源的运维服务。比如,宁夏某电力集团出于对天源运维技术和服务质量的信任,2014年4月22日与天源签订了多个项目的“十年代维服务合同”,据初步,按照目前的标准,未来十年至少给天源带来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运维服务收入。
 
  杨华坦言,相对于备件银行服务模式,发电量担保服务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他也坚信,天源的风电工程的经验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风险,以往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天源已完成风电场前期规划咨询服务项目800个,EPC工程总承包、分包及管理咨询容量累计2000兆瓦,机组运维业务超过15000台,实战经验丰富。这样看,杨华的自信蛮有道理。
 
  【精益管理与优化】
 
  杨华谈精益管理与优化是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开始的。
 
  在辽宁朝阳,每年的4、5月柳絮特别多,一旦进入机舱就会影响环控系统,风电场时常发生机组高温报警、烧坏IGBT模块的故障,这是该地区的一个季节性现象。“为防止IGBT模块的损坏,我们就在运维预警上进行了改进,保证冷却液的冷却温度高于预定值但还没到达故障点时,机组就开始预防报警,这样就全面保障了IGBT模块的安全。这就是运维工程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杨华强调说,“只要提到地区和机型,我们就能很快地对机组故障作出有针对性的判断。”
 
  实际上,类似这样精益管理与优化的例子有很多,天源将对现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逐步引伸、延展到运维的全过程,追求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提升、技术优化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杨华看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精益管理与优化以及技术改进相当重要,由于中国风电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风电精益管理与优化及改进是中国风电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天源的工作历练也证明了这一点。也正因此,天源的经验变得极其宝贵。
 
  但是,运维技术优化和改进仅靠过往的知识和经验还不够,还要有相应的检测平台和测试工装。据介绍,天源已经完成12个电控检测平台的建设,具备30多种电控部件的维修、检测能力,这也对精益管理与优化提供了强力支持。
 
  杨华说,“正是通过持续精益管理与优化,我们解决了最初变流器、变桨系统故障多发的问题,也真正让天源的运维由被动服务向预防性维护转变,保障了‘金风系机组的可利用率,也保障了客户的发电收益。”
 
  精益管理与优化提升了天源运维业务的技术含量,也给这家公司正在进行的《金风机组全生命周期失效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支持。据杨华透露,早在2012年,天源就与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和湖南理工开展叶片、发电机等大部件失效模式研究与应用,这项成果有望在2015年运维业务中得以应用。
 
  不仅如此,大部件失效模式研究和应用也会对风电场全寿命周期备件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持。可以预见的是,这至少可以准确预判分析设备全生命周期失效趋势,提高物资储备供应效率。
 
  任何技术进步都要注重经济性。天源的所有优化方案都是基于机组故障频次和部件损耗来设计的。杨华说,天源愿意与同行分享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弯路和教训。
 
  未来的天源会将保障性服务与提效增值性服务充分结合,更加注重帮助客户做好资产管理和设备健康,毕竟中国的蓝天是要靠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实现。
 
  天源的建设年刚刚开始,此时,距离杨华心中的发展年已经越来越近了。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