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5号线大屯路东站改扩建竣工
本文摘要:北京地铁5号线大屯路东站改扩建工程日前已全部完工,12月22日通过竣工验收,预计近期实现与15号线换乘。
 
  北京地铁5号线大屯路东站改扩建工程日前已全部完工,12月22日通过竣工验收,预计近期实现与15号线换乘。据悉,这是国内首例改造施工与地铁运营同步进行的工程,施工难度非同一般。
 
  负责施工的北京住总集团5号线大屯路东站改扩建项目经理隋国梁介绍,5号线大屯路东站是一个高架半封闭车站,原设计仅是单条线路的承载量,5号线大屯路东站原有站台每侧只有3米宽的,很难再承载15号线换乘而来的新增客流量。因此,要想实现顺畅换乘,必须先对现有的5号线大屯路东车站进行改造。
 
  5号线、15号线已分别运营,为不影响市民出行,大屯路东站的改扩建工程,要求在保证地铁正常运营的同时对地铁站进行改扩建施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参考。改造后的站台从原有的每侧3米,向外又扩展6米。除了加宽站台,站厅上连接东西出入口的通道也加宽2米,方便更大客流进出5号线车站。
 
  改造工程首先涉及到技术施工方案的制定,改造工程的前提是保证地铁正常运营。既有站台加宽改扩建工程由钢柱加固、中梁及边梁吊装、加宽桁架吊装等主要工序组成。其中,工况最复杂、最难实现的就是中梁的吊装施工,这是一场重头戏。要保证正常运营,原有车站顶棚不能拆除,只能在一个既有的封闭空间里进行吊装作业,材料的运输、吊装机具的选择使用受到很大局限,也就成为制定方案中的攻坚点。
 
  经过设计人员,反复推敲施工方案,最终利用地铁运行现有轨道,采用特制的水平运输车解决了中梁在闭合空间内水平运输至吊装位置的难题。
 
  外扩之前,先要对车站进行加固。在对站台层两侧立柱加固完成后,在两根侧立柱上搭起13?钢结构中梁,长14米、3吨多重的钢结构中梁桁架绑在“特制专用平板轮滑车”上,由吊车从北苑路路面一同吊上地铁5号线运行铁轨轨道上。施工人员将绑着钢结构中梁桁架的“特制专用平板轮滑车”运送到安装位置,用三个被俗称为“手动葫芦”的倒链一点一点提升到空中,再来一个90度旋转,最终手动微调把钢结构中梁定准位置,焊接到两侧立柱上。
 
  中梁吊装需要在轨行区上方作业,轨行区断电时间为零点到四点,除去准备及收尾时间,实际施工时间仅有三个小时,每项工作都需要精确到每分钟,一点点的失误都将对第二天的运营产生极大影响。
 
  地铁5号线和15号线换乘通道的箱梁吊装则是此项改造工程另一项关键任务。这条长106米,宽度8米的“L”形换乘通道分成三段。第一段位于大屯路东路口正上方,这段钢箱梁全长33.21米,重量101吨,西侧既能接入5号线大屯路东站位于二层的站厅层,又能通过一部扶梯进入到5号线站台。第二段由南北两根钢箱梁分别吊装就位后组合,横架在换乘通道下设的两个混凝土墩柱上。两根箱梁均长度为27.54米,重量34吨。第三段通过设置扶梯和人行步梯接入15号线出入口。
 
  这项工作难点第一是钢梁体积大、重量大,控制吊装运行过程必须保持平稳;第二是采用双机吊装西侧钢梁,控制协调信号、吊车起吊运转必须同步。第三就是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避让,控制安全距离。
 
  7月21日,从23点30分,到次日凌晨4点30分,地铁5号线大屯路东高架站,两台吊车同步作业,稳稳地将135吨的两跨组合钢箱梁吊起,跨过了北苑路东侧主路,平稳地放在结构承台上,形成15号线跟5号线换乘的过街天桥“骨架”。
 
  10月17日至12月10日,地铁5号线大屯路东站实行封站,进行换乘走廊的封闭、内部装修和闸机安装;列车通过不停车。历时五十五天,地铁15号线与5号线大屯路东站换乘改扩建工程进入冲刺阶段,工程昼夜不停歇地进行。经过五十五天的昼夜施工,12月10日按计划,大屯路换乘改扩建工程全部完成,预计12月底,5号线与15号线实现换乘。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