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高铁地铁轨道上都能跑
本文摘要:  滴滴滴!4月24日11时,伴着三声汽笛响起,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新成员—中国首列市域快轨车辆在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首秀。  此车
  “滴滴滴!”4月24日11时,伴着三声汽笛响起,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新成员—中国首列市域快轨车辆在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首秀”。
 
  此车的诞生,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空白,也将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打造“一小时”都市经济圈起到重要作用。
 
  最全能
 
  高铁+地铁轨道均能撒欢儿跑
 
  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呈现多中心或者放射状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卫星城大量崛起,促使城市地域内部、中心城区外围、特定方向上(郊区新城或机场与中心城区之间)大量通勤交通的产生,地铁车速度有限,高速动车组又有点“大材小用”,市域轨道车辆应运而生。
 
  那么它是否需要建设特用的轨道呢?答案是否定的。
 
  长客方面介绍,此款车辆是“全能型”选手,不仅可以运营在高速动车组轨道上,也可与地铁线路共轨运营或换乘。
 
  “它之所以具备这样的能力,是因为此款列车采用了双供电制式的受电弓,且具有动态自动切换功能,这是中国首次成功研发出此项技术。应用该技术后,列车受电弓能够在25000伏的高速动车组和1500伏的地铁列车接触网中自由切换,所以在高铁和地铁的轨道上都能跑。”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于青松介绍。
 
  更环保
 
  多种新材料使用属国内首创
 
  车辆不仅有高速度的性能,而且车内设计也非常美观。
 
  记者在车厢内部看到,列车座席比例高于地铁列车,同时设置一定比例的站席,载客数量伸缩空间更加灵活。
 
  另外,车辆的座椅设置了更多的软席,这在路程比城市内相对较远的市域线路上,提高了乘客的舒适度。与此同时,车内还设计了大型行李架、残疾人区,满足不同乘客的出行需要。但由于列车运行线路在100公里以内,所以车内不设卫生间和给水系统,维修和维护更加简单。
 
  除了内饰以外,此车的材料使用也是国内首创。
 
  据介绍,该款车辆在制造材料上首次采用了碳纤维、镁铝合金等新材料,在轻量化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成功“减肥”,使得列车节能环保性更强。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刚刚兴起。
 
  更高速
 
  时速在120-160公里比地铁更快
 
  此车不仅适应性强,而且有比地铁车更快的速度。
 
  据了解,目前地铁车辆最快时速为80公里,但根据实际情况,地铁车辆的实际运行时速在40公里左右,而市域快轨交通的服务范围一般在100公里之内,所以如果用地铁车辆进行市域交通运输,很难把旅客的出行时间缩小到1小时之内。
 
  但有了市域快轨车辆,这个瓶颈将有所改变。据介绍,该款列车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速度等级较地铁列车提高一倍,采用更大功率的牵引动力,大幅度降低乘客的出行时间。
 
  在24日试乘时,记者体验了此列车的高速度与稳定性。
 
  当列车在轨道上以60公里左右的时速运行了10分钟后,逐渐加速到120公里,在整个加速过程中,车辆运行非常平稳,而且车厢内几乎没什么噪音。
 
  于青松介绍,列车车体材质方面选择了高速动车组使用的高强度、轻量化程度较高的铝合金,同时将高速动车组上的一系列先进的减振降噪技术成功嫁接,还在转向架上特别增设了抗蛇形减震器,能确保列车快速运行中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该车还可根据实际客流需要采用三辆、六辆或者九辆编组,一小时双向客流量涵盖1万至4.5万人,高峰期能采用双列重联的运营模式,以应对都市圈或者城市群在高峰期的大客流。
 
  有市场
 
  卫星城崛起将拉动一小时经济圈
 
  目前,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连接城市与郊区、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域内重点城镇间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有着巨大的前景。而市域快轨车的诞生将为“一小时”经济圈出行提供全新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市域快轨车的诞生,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研制成功,长客股份公司以此为契机,还搭建起了“市域快轨车辆”全新技术平台,可根据不同区域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各地量身打造时速在120~160公里、不同车辆断面、不同供电制式与不同运能的市域快轨车辆,从而更加科学与经济地服务于全国各个区域。
 
  同时参加试乘的成都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沈卫平介绍,现在成都正在规划新机场线路,时速在140公里的市域快轨车辆比较适合这个线路的要求。
 
  “目前国内在这个车速的轨道列车车型比较少,这款车弥补了市场的空白,我们也希望长客的产品能够驰骋在巴蜀大地上。”他说。
 
  市域快轨的诞生,将与目前既有的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一道,编织成跨区域间、城际间、市域间的无缝对接的轨道交通网络,再与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形成轨道交通全覆盖的格局,可以发挥出轨道交通的聚集效应。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