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光伏创新破“双反”桎梏
本文摘要:光伏产业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兼备清洁无限量的特性,发展迅猛。然而,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并不顺利,产能过剩、欧美双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该何去何从?光伏大省河北给出了答案。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兼备清洁无限量的特性,发展迅猛。然而,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并不顺利,产能过剩、欧美双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该何去何从?光伏大省河北给出了答案。
 
  英利「一站式」服务迎转型
 
  月初,欧洲光伏制造商协会指控中国竞争对手将产品通过第三国运往欧洲贩卖,企图规避进口关税,再次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
 
  对此,保定英利绿色能源首席法务官樊振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双反」对中国光伏业而言并非坏事。中国光伏业可以借此加强自律,提升国际竞争与合作战略,企业在联合协作的同时不但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够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此次「双反」对中国光伏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作为保定新能源领军企业,英利是全球主要的光伏元件制造商之一。随着全球光伏产业利润向下游集中,欧美「双反」达成一致,国务院关於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等政策相继出台,电站并网、电量补贴的政策落地,英利在发力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经统计,2011年以前,英利的光伏产品以出口为主,90%以上的产品销往欧美。2014年开始,30%以上的光伏产品供给国内市场。与此同时,英利加快推进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转型,由单一的产品供给,转为光伏发电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客户提供项目谘询、并网申请、系统设计、融资服务、EPC总包、运营托管等「一站式」服务。
 
  晶龙正酝酿新商业模式
 
  面对国际贸易局势持续恶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不利局面,邢台晶龙集团加大创新力度,围绕市场搞创新、围绕生产搞创新和围绕节能降耗搞创新,进一步提高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新技术成功研发及技术成果应用不断涌现,晶龙的技术优势更加凸显。
 
  在光伏后寒冬时代,晶龙逆势增长。据统计,2014年该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266.56亿元、净利润12.55亿元,同比增长26.43%和829.63%。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表示,经历了市场寒冬的光伏行业如今竞争不断加剧,制造环节的利润已经被严重压缩。光伏产业重心已经开始从制造向应用转变,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酝酿,行业的超额利润将聚集到应用端,只有跳出在制造环节竞争的红海市场,在应用环节的蓝海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继续领跑市场。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