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近瞻
本文摘要: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但中国经济的总量及在全球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发展,也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举措都将为未来五年奠定基础;2012年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销费”三大方针指引下,开局之年的中国对外贸易有怎样的发展机遇?致力于国际贸易研究的霍建国院长对中国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如何解读的?2011年,尽管世界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外贸出口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高增长的背后,外贸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这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领域和外贸领域的突出问题,有什么新的变化?在后危机时代,出口型企业包括光伏企业应如何应对? 
                            

  在中国加入WTO的第十个年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入世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但中国经济的总量及在全球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发展,也牵动着世界经济的神经。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举措都将为未来五年奠定基础;2012年将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稳增长、调结构、促销费”三大方针指引下,开局之年的中国对外贸易将面临怎样的发展际遇?致力于国际贸易研究的霍建国院长对中国对外贸易及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如何解读的?[page]
  以出口为导向的光伏产业近期似乎又遇到了麻烦。欧洲补贴的日益下降导致欧洲市场的迅速萎缩;美国挥起的“双反”大棒正在影响着中国的光伏产业。而国内市场的消费大幕久久没有拉起。翘首以盼的光伏人似乎失落了很多。寒冬貌似来临的比想象中的更为猛烈一些,在霍建国院长眼中,中国光伏产业如何度过时艰?中国光伏产业的对外贸易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对外贸易纵览
总体形势良好

  2011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基本政策,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预计2011年中国外贸增长速度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进出口额约3.6万亿美元,增长20%左右。
  具体来说,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额下降了约23%,贸易量下降了13%左右,近两年国际贸易一直处于恢复状态。
  中国对外贸易在2009年也大幅度下挫,降幅之大属历史罕见,达到负增长16%,但是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大幅反弹,增长了32%,增长幅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这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和刺激性政策作用的结果。
  2011年全球贸易比2010年还是有所回落,估计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加上欧美经济不景气,国际贸易会维持6%的增长速度,“但是应该说还是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规律是贸易增长速度会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是二战后基本的规律。”长期致力于对外贸易研究的霍建国院长这样跟记者说。
出口结构在调整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成绩还是不错的,虽然国内有不少议论,有人说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产品,制造了巨额的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的压力;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压力,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造成了环境污染;出口的增长并没有作用于国民福利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尽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但应该承认中国的崛起或者说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外向型经济是一个重要支点,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加快。”霍建国院长解释道。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这一连串的因素导致形成了新的增长环境。工业产业链的扩大,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又产生了新的需求,从而导致中国经济进入了加速增长的阶段,而且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高位,“这是一种良性循环,”霍建国院长说道。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绩应充分肯定,“我不认为出口的快速增长是一个问题,也不认为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问题,出口主要是质量与效益的问题,而不是数量问题,出口的多与少更不是问题。按常规来讲,出口多了是件好事,只要保质保量,在有效益的情况下,实现出口的高增长就更好了。”曾多次参与入世谈判的霍建国院长这样说。[page]
  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国出口结构的积极变化,机械制造品的比例在扩大,从2010年的46%到现在的60%,而这个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出口竞争力的标准,现在中国出口的已不是初级产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比例在下降。“举一个例子,过去可能是出口量增长了20%,但是出口值仅增长13%,有的可能还是负增长,其结果是卖的越多,效益越差。现在中国的出口产品,贸易量增长的同时,出口值也在大幅攀升,基本比以前的效益提升了。根据海关的分类计算,中国至少有40%出口产品是处于具有显性竞争力的范围,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过去中国在机械制品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
  霍建国院长认为,中国对外贸易成就应该给以充分肯定,但是问题也是有的,包括能源的约束,品牌附加值、企业的经营能力等,多数企业经营能力弱主要体现为只是制造产品,把制造产品销出去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从产品的价值链上看,国内企业非常欠缺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物流配送,将来如果能够走向两端,让中国企业进入海外的营销网络,将产生新的增长点。这是下一步中国企业需要努力的方面,但是总体讲,整个产品的升级改造,包括产业制造力的布局调整,东部的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都属于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的成绩我们是肯定的,但是问题也比较清楚,我们正处于艰难的调整之中”。由于人民币升值和成本上升,客观上加快了企业调整步伐,某种程度上讲是积极的,虽然今年中国出口有一些回落,但还是可以容忍的。在兼顾出口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转型升级,这样对未来的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贸易摩擦迭起
  中国加入WTO之初,很多人也许并未预料到中国经济将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以及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贡献,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活力,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矛盾。近年来,中国企业所遭遇的贸易摩擦无论是案件数量还是案件类型、涉案金额,都逐年大幅度增加。G20峰会上虽各国都同意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但会后各国还是出台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由于各国经济的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摩擦的案例仍处于多发阶段。
  据统计,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目超百起、案值120多亿美元,两者皆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1年5月18日,中国商务部网站甚至在一天之内就刊登了三起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案件。在贸易保护主义持续上升的影响下,中国不仅连续16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并且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据商务部统计,自入世至2010年底,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共692起,涉及总额约400亿美元。
  霍建国院长介绍,早在中国入世之前的1995年到2001年间,中国遇到的反倾销反补贴的案例就处于上升阶段,当时在世贸组织统计的案例中,中国大概占20%;入世之后,这个比例有所上升,特别是2004到2006年,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出口迅速上升,外部矛盾处于多发期。从历史的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升期、贸易扩张期,贸易摩擦都会比较多;另一方面,中国所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总数和金额基本保持对外贸易的1%左右,有时还不到1%。综合来看,仍处于可控范围。
  霍建国院长认为,对于贸易摩擦,中国要以平常心看待,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具体的案件上,应引起重视。要按照具体背景情况来判断,比如,美国打中国的钢铁案、轮胎案和光伏案,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些案件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者是政治需要,或许另有意图。但也有一些产品因为相互竞争产生了低价,对当地确实造成了一些冲击影响,则属于中国需要自己反省或者纠正的。所以,在应对国外贸易保护措施的方法上,总体应坚持“内外兼修”的原则,指的是,一方面坚持对外交涉,积极应对,同时要加强内部协调和治理工作。通过内外同时采取措施,来尽量地缩减贸易摩擦。[page]
  霍建国院长指出,不能把所有的反倾销案件一律都说成是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也应不断地通过自身的调整和努力,例如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避免产品的同质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不要几家企业做同一规格产品,进入同一个市场,互相竞争,互相压低价格,否则就会遭到国外贸易上的限制。霍建国院长提出,双边关系稳定和谐的发展,亦很重要。当双边关系稳定和谐时,基本上不会产生很多贸易摩擦案件。所以双边关系的维系、沟通,包括高层和专业部门,以及企业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使得双方之间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剩下的就是技术性的应对了,比如市场的预警,是否会遭到他国在某一领域的反倾销,其实市场都会有提前的反应,可以根据各种指标判断。另外,要构建一个全面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系,例如技术预警、信息沟通、反馈等等。除此之外,中国要做好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大高附加值和品牌产品的出口比例,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

出口导向的光伏产业
兴起中受挫

  新能源包括光纤产业是全球贸易中的新领域,这方面国外起步较早,但是产业化过程的普及并不很快,中国虽然起步晚,但整个产业化能力上升非常快。在国际贸易范围看,光伏产业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但光伏产业发展的配套或者说消费的普及程度与生产的发展是脱节的,在普及应用或消费方面没有跟上,主要原因是成本相对比较高。从现在的情形看,全球经济不景气,加上欧债危机,在各国的刺激政策逐步减弱的情况下,很多国家或新兴市场还面临通货膨胀的问题,光伏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受到一定的压制,“这种影响应该说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光伏产业目前还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国进口多晶硅之类的核心件,而国内大量的产能还是出口,我国光伏产品占全球产能的一半。据统计,国内大约有80%的光伏产品出口,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因为产业过快发展,国内的普及与应用相对滞后,很多政策是直接支持生产部门而没有更多的考虑下游环节,应该相对匹配。”
  应该注意到,在中国有些部分地区典型示范工作做得很好。比如说,某些典型示范区一条街全用光伏照明,有些小区屋顶基本都是电池板覆盖。“的确树立了不少典型示范,但是因为成本问题,也可能因为配套性的措施不够,导致需求没有跟上产能的发展。现在看来,在很多中小城镇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在大城市普及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和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过程还是很关键的。从大的背景来看,我们的能源结构本身是受约束的,加上按照我们国家的碳排放标准要求,很多企业很难达标。如果不把整个能源结构做一些微调,我们很难完成‘十二五’甚至2020年或者更长远的关于非化石燃料达到15%的指标”。针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应用,霍建国院长这样评论典型示范工程。[page]
  现在看来,光伏产业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光伏产业上升的太快,“由于快速的铺摊子,新增产能快速增加,消费市场和整个配套措施没有解决好,导致现在光伏行业的调整是必要的。外边有压力,里边有约束。如果能够尽快‘调整、巩固、提高’,那应该是好事。建议国家出台政策,确保光伏产业的稳定发展。当这个产业刚起步就遇到阻力的时候,说明我们国家在整体规划上本身就有问题,当然这跟我们大干快上有关,同时很多配套措施不到位。”霍建国院长认为,在光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如何拓展消费领域,所以国家应该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候,以不同的形式来继续推动市场的普及应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扩大消费,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该产业的发展。解决国内光伏产品的销路问题。这是件大好事,造福于地方,改造了环境,同时也满足了这个行业在新的起点维持他的竞争力,而且国际市场早晚要有一个调整的过程,中国还是要把握光伏产品出口的势头,霍建国院长认为80%的光伏产品出口比例是偏高的,不可避免地面临外部风险,光伏企业发展主动权应更多地由国内市场决定,如果国内市场能够迅速承接一部分,这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人民币升值后果
  人民币升值将对中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价格远低于同类产品价格。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报价,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中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虽然对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即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人民币升值对光伏产业总的来看,影响还那么大,”霍建国院长说,“净出口大于净进口,压力相对大一些,反过来,净进口大的话,压力相对小一些。”人民币升值之后,进口产品相对成本便宜一些。光伏产业出口比例肯定要大于进口,但光伏产业核心件多晶硅是依靠进口的,大部分光伏板都是国产配套然后出口。价格上看,对光伏产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剔除掉进口部分,也不是说致命的影响。总的来说,很多企业还是能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现在整个出口的价格还是处于回升阶段,应该说出口效益还是不错的。
培育国内市场
  中国多晶硅基本上是靠国外进口,还有一些核心技术也是依赖于进口,而且支撑这个行业发展的国内市场发展比较滞后,这就使光伏行业发展很艰难,企业只能面向国际市场,当国际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新兴的产业,各个国家都在这个产业下功夫,但是普及的过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光伏产业还是遇到一些问题,虽然政府也在支持,但是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内部需求有相当程度的回落,产品的销售遇到了一定的问题,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一定的难度,市场整体萎缩,加之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由于中国过渡依赖外部市场,现在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市场需求下降,导致订单减少,国内企业出口就面临困难。”
  “由于没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大部分企业流于应付,企业怎么度过这个难关,我觉得企业的不足简单的来说就是技术上自主研发能力还不是特别强,市场的普及程度没有跟上,这样就导致了光伏行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出口,所以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行业就进入到了寒冬季节,各方面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而且现在不敢公开支持企业,如果再加大支持力度,可能加剧国外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page]
  现在的关键是在国内市场开发上应尽快加强,在企业的整合过程中政府也要有一些动作,中国喜欢平地起炉灶,各地都在发展光伏产业,如果过去本来就有一些新能源产业,整个能源结构转型会比较顺,像中国这样平地起炉灶的成本会很高,所以现在一部分国内企业高成本运作且规模不大,会感觉到压力很大,“这个行业其实应该进行必要的整合,这样才可能会度过难关。我觉得,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下一点功夫,因为本来国内市场就是滞后的,就是弱项。现在强调的是扩大内需,任何一个企业最理想的模式就是不管是做内还是做外,单独做出口的肯定没有优势,单独做国内市场的也没有优势。理想的模式就是国内外市场四六开,可以40%是国内市场,60%是国外市场,也可以反过来做,这样的结构是非常理想的,外边出事里面还能撑,里面出事外面还能活,这样做是有回旋余地的,但是现在很多企业是百分之百出口,国内市场没有销路,当然国内市场本身发展也慢,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途径,所以他们的发展就会很被动。”
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像光伏这样的产业,政府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和一些配套的措施来保证其稳步发展,保证企业能有一个稳定的提高过程,“但是政府也不要大包大揽,要让企业面对市场。最理想的就是,国家财政把支持的政策作用在消费环节。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镇或一个县要普及光伏发电,政府要提供贷款,要支持他上马这些项目。对于制造厂商来讲,应该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机制,有竞争才会有约束,才会降低成本,绝对不要培养垄断企业,这样会使这个行业更加扭曲,要保留一定的竞争环境,政府可以去扶植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政府还是应该支持企业创新的。
  在全球贸易中,光伏产品出口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小,占了到不了1%,贸易额大概有200-300亿元。霍建国院长说,虽然现在光伏的对外贸易所占中国整个对外贸易的比例不大,但是光伏产业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将来整个贸易结构的升级和和结构性的变化很难找到突破口,所以国家一直在强调新能源、新材料。要想走出危机,中国一定要在新兴产业上有所突破,这种突破不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在产业化和产品普及方面的突破。拿过去IT产业的发展来说,在90年起步的时候,也有一个普及的过程,但是后来随着通讯的发展,手机、电脑、互联网很快就遍地开花,校园、工厂都可以上网,就导致这个产业发育起来了。这个乘数效应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不是光伏产业本身的效益。
  而光伏设备本身能不能形成增长引擎的关键在于将来能不能形成太阳能光伏发电,能不能并网,以及在更多的地区和城市普及。“中国的能源结构再不想办法,将来会更难。拿石油来说,石油以前是净出口,后来才变成净进口。就短短几年时间,石油就变成百分之五十几依赖进口,再过5年可能还要高,可能要达到60%。中国经济的对原料的依赖性太强了。没等中国成为经济强国,整个能源结构就已经开始拖经济的后腿了。”霍建国对中国的能源表达出这样的忧虑。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市场还都是比较看重包括光伏产业、新材料、包括环保设备在内的新能源产业,目前虽然遇到困难,但是业界和政府仍然认为,这些产业还是具有潜能的或者说是朝阳市场,不要丧失对他的信心,现在关键是要平衡怎样让他平稳的发展,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靠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共同来带动,并要有一些措施来保证这个产业稳健的发展,在平稳发展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真正形成一个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光伏未来看好
  鉴于全球环保的发展趋势,霍建国院长十分看好光伏产业。在他看来,这次危机之后光伏产业要经历3-5年磨合与调整期。他认为光伏产业应该找到新的增长点,使其变成光伏产业增长的引擎。“再过5~6年,也就是在2018年或者2020年的时候,全球在新兴产业方面,形成一个新的遍地开花的局面,进入到产业化和普及化过程,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会看到,所有的环境都在改善,甚至家庭的环境都在改善,也就是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新材料开始大量普及,一次性能源所占能源比重开始下降,整个世界的感觉就是在新的环境下的一种发展。”霍建国这样描述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前景,带着几分憧憬。[page]
  “这种憧憬其实已经不是幻想了,是逼出来的,过去大家觉得新能源看上去很美,想去奋斗但是条件不具备,如今,要是不走新能源这条路其他路已经行不通了。那你必须要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一旦该产业低于传统能源成本的时候,就是新能源大量普及的过程。现在之所以整个行业的普及进程慢,就是因为太阳能发电及应用成本过高。”

正视美国“双反”
  2011年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作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调查目的是抑制中国发展,美国商务部日前正式对中国光伏业展开“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中国政府各相关部门都对美国商务部的“双反”立案决定表达了强烈不满。企业界更是积极应对,抱团抗辩。此外,多家美国实力光伏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也加入到中方的抗辩阵营。
  中国政府希望美方能够客观分析在该产业领域美国部分企业竞争力不足的真正原因,避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而影响双边正常贸易以及双方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中国政府及业界认为,此举不仅破坏中美两国新能源领域的良好合作氛围,也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挑战的大趋势背道而驰。对中国涉案产品的这一指控也引发了包括25家美国企业在内的各方反对的这一双反调查。
  霍建国院长指出,中国光伏产业的政策是公开、透明、符合世贸规则的,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是从抑制光伏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因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制造能力也很强,所以美国从限制和制约的角度出发,过早的提出这个话题。在全球经济低迷期间,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大家的共识。要最终走出危机,就要发现一个引领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大家一直认为新能源、节能、环保这些产业很可能是下一个全球经济启动增长的引擎。
  霍建国院长认为,企业和政府还是要积极应对美国针对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反补贴”案。对于中国企业的集体呼声,国家应该给与必要的支持,“因为光伏行业还是比较弱的,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企业应该积极的组织应对。”
  在霍建国院长看来,这种案例美方没有更多的依据,有些政策是全球通用的,对一个产业进行信贷,加大投入,从而使其更快的发展,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来讲,如果不把资金直接支持企业,而是支持到产品的研发或者是培训或者发展环境的改善上,这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的。所以财政应该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产品的普及,培养更多的用户,让他们适应如何去运用这个产品,同样都是带动光伏产业发展,“这样操作,国外无理由告我这是补贴,因为国家没有直接补贴企业,因为这个行业的成本没有接受任何外来的优惠。”
  中国光伏产业起步比较快,产业规模有优势,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几年之中光伏企业遍地开花,马上形成如此之大的规模,对于制造业来讲是很少见的。美国的双反带有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抑制中国增长的特征,美国不想在这种新型的产业上面让中国一路领先,总是千方百计找中国的麻烦。”[page]
  霍建国院长接着说到,美国有几个典型的案例,就拿轮胎案来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轮胎没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任何损害,因为美国国内没有几家生产轮胎的企业,美国轮胎大量靠进口,对中国轮胎征收高关税,其他地区出口美国的轮胎价格很快就上去了,从道理上讲,给本国的厂商和消费者增加了负担,带来了压力,不是在保护国内的厂商,“这是一种最扭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结果,好像是抑制了别国的产品,其实自己的企业也是受损的,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措施,应该是为自己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以及降低成本,但是你的结果是负面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问题,所以我觉得光伏案要积极应对,可以跟他们理论,我们有时候可能抓别人的问题少,通常是别人先来告我们,我们特别被动的去应对,其实美国在这一轮的刺激政策之中有很多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

眺望2012
  站在2012的门槛上眺望中国对外贸易全局,霍建国院长认为,中国外贸保持平稳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制约外贸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霍建国介绍,从外部看,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是下行风险增大,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主要有:欧洲债务风险上升,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领域向银行体系扩散,市场信心及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其次,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第三,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将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一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二是融资难度增大加剧外需萎缩风险。三是经贸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从国内看,保持我国外贸平稳发展既具备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必将对中国外贸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外贸传统比较优势依然存在,新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市场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磨练和洗礼,抵御风险,拓展市场和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国内一些制约外贸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叠加,外贸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加。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贷款利息等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贸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挤占了企业利润,致使外贸企业尤其是小微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对于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霍建国院长是这样思考的:“我觉得还是要坚定不移的发展光伏行业,而且要对这个行业做一些合理的规划,适当控制产能,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加快对下游市场的开发与开拓,大家携手共克时艰。将来要考虑能不能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厂商,避免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带来的不利竞争局面。”
  霍建国院长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50%~60%的市场份额应该由几家大企业构成,其余的由中小企业分担。换一种说法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那批企业的系统性要很强,然后外围应有一批配套件不同环节的生产商。因为行业太散本身不会形成竞争力,相对集中也是解决创新与提高竞争力的与价值链延伸的最好途径,但是不能形成垄断,一旦形成垄断就会影响技术进步和消费者福利。
  同 样 的 道 理 , 光 伏 行 业 最 好 是 形 成 一 批 有 一 定 规 模的企业群,作为整个行业经营的主力,平均控制份额可达50%~60%,剩下的就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样的市场构成是比较理想的企业生存环境。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