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低速前行
本文摘要:目前光伏产品的价格已经超低,使得光伏电站在欧洲的补贴价格下具有了巨大的投资价值,一旦经济形势好转或将出现光伏电站安装量的暴涨。

光伏市场低迷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全球经济危机、欧洲调降电站
补贴价格以及中国光伏产业造成的产能过剩。
全球前十大企业所占世界的市场份额以及十大企业各自所占市
场份额正日益缩小,光伏行业分散的自由竞争时代正当其时。
行业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让光伏产业回归理性,且盈利水平趋向
于平均利润。
既具备资金实力又有上网输变电等经验的电力、电网公司或许
才是真正的光伏“大鳄”。
                          
  走进中科院电工所大院,繁华闹市中曲径通幽的清静让人顿感浓厚的学术气息,而橘红色的科研小楼则于无声中散发着权威的力量。
  太阳电池实验室的办公楼则有明显刷漆的痕迹,通往入口的台阶也显得很陈旧。这却给人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这样一栋有些古旧的办公楼里面却进行着中国新兴产业的科研工作,那么,他们对目前光伏产业的低迷现状有着怎样独到的分析?对广受关注的企业经营模式、上网电价等,可为我们提供哪些重要参考?他们的技术研发进展如何?对这个产业的企业又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力?对市场的走势与政策的趋向又有着怎样的预测?
  拾阶而上,推开实验室的门,与该技术项目的负责人王文静教授交谈,我们试着寻找答案。

产业低迷成因
  简单寒暄之后,王文静教授直奔主题,他说:“今年以来,太阳能光伏产品价格经历了“跳水式”大幅度地下滑。目前光伏组件价格为7~8元/瓦,去年同期则约为14元/瓦,降幅达到40%~50%。造成目前光伏产业市场低迷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全球经济大势、光伏市场本身以及人为因素三个方面:一是欧洲方面,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削减补贴额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光伏市场的份额;与此同时,欧美光伏市场遭受欧债危机影响致使光伏市场受牵连;三是,去年光伏产业盈利水平超越预期,业内企业急剧投资增加大量生产线,造成产能相对过剩。”王文静教授接着说,“其实,光伏产业的销售市场份额每年都在增长,只不过今年的增长速度没有产能扩张的速度快。同样,去年至今年增加的产能与明年市场增长之间也存在差距,所以产能还会相对过剩。如此一来,直接引发了厂家之间竞相压价出售产品,导致光伏产品价格下跌。”[page]
  众所周知,“两头在外”的产销模式是国内光伏行业长久以来的痼疾,而造成光伏产品这次一夜之间从“天堂到地狱”转变的主要原因却是当下光伏产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产能过剩。
  “虽然光伏产业严重依赖政策支持,但毕竟是政策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环境,面对产能过剩这样的难题也不易由政策统一协调。”王文静教授如是说。有关预测数据也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而中国光伏组件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60%,这就意味着今年有5GW~6GW的光伏组件积压来自中国,到2012年产能过剩这一数字还将上升到惊人的22GW。
  看来,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产业不景气的势头还在发酵中。

危机之后或“暴涨” 
  欧债危机的蔓延,影响着全球的经济走势,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尤为如此。被问及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明年光伏产业的市场前景问题,王文静教授说:“光伏市场明年的回暖速度主要看全球的经济形势,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光伏电池的价格以及市场销量。预计2012年上半年前几个月光伏市场不会特别好,因为截至目前为止尚未看到经济危机回转的迹象。如果明年下半年光伏市场能及时好转,先期也是消化库存、闲置产能的阶段。对于光伏生产商而言,不会明显感觉到市场的变化。”
  “这是比较悲观的看法。”王文静教授话锋一转,说道:“另一种可能是,目前光伏产业的成本已经超低,一旦经济好转或将暴涨。”
  “国外的电站成本分成几个方面,其一是太阳电池系统成本,其二是安装成本,其三中间商的利润。目前经过2011年的竞相压价销售,太阳电池组件成本已跌去将近一半的价格,尽管在欧洲的安装成本不会有太大的下降,但是安装电站所需总成本已经大幅度地下降。”王文静教授继续说,“现在时处冬季,为施工淡季,加之欧洲正处在主权债务危机之时,光伏产品出货量减少是必然的结果。而开春之后天气逐渐回暖,如果经济形势也开始好转,项目所需资金贷款问题就容易解决,那么,在明年7月德国评估下调补贴电价之前必然有一段时间会出现补贴较高而成本较低的时间段,有可能在补贴电价下调之前有一个安装量的暴涨期,随着项目安装的增多光伏产品销量或将出现跳跃式增长。但是如果安装量增长过快,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政府或将进一步调降补贴价格,而中国国内光伏产品公司也会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将光伏组件的价格提升到一个合理的区间,以确保一定的利润水平。因此,又会出现一轮新的制造商与市场的价格博弈。最终,太阳电池系统制造也将会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企业的利润趋于一种合理的水平。目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只要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天不好转,光伏产业就谈不上任何恢复,更谈不上暴涨。”因此,在王文静教授看来,今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光伏产业遭受如此的“寒冬”。
  “其实,光伏产业就像一个水平面,如果有一处较低的地方,周围的水就会流过来。”王文静教授形象地解说道:“2010年中国光伏产业需求旺盛,利润很高,就相当于一个高利润的低于水平面的地方,因此大量的资金就会流向这一高利润行业。如今经济形势转差,光伏市场也随之转差,因此资金也就大量抽离,产业发展停滞。经过几轮这样的反复之后,光伏产业最终会趋于一个与其他行业利润率相当的水平。那时,这个行业就成熟了,发展也就更趋理性了。但对于金融冒险家来说或许光伏行业也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page]
  谈到中国的光伏市场。王教授认为中国市场短期的快速启动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是国家今年已经明确出台了上网补贴电价。其二是目前光伏产品经过几轮价格战之后已经非常便宜,在中国1元左右的上网电价下已经出现了投资价值。其三是在目前国际光伏市场极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国家希望利用国内市场救助国内的光伏产业。因此,中国会出现大上太阳能电站的情况。但是,这种形式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旦国际光伏市场转旺,中国市场必然会出现一轮下跌。其原因如下:
  第一,目前,太阳电池组件的价格已经低于制造成本,是许多企业为了自救而不得已“拼”出来的价格。一旦全球市场转旺,价格必然回升,而中国国内的上网电价目前的水平难以支撑更高的设备成本。
  第二,欧洲目前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在0.25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2元左右,这与国内的上网电价相比仍非常高,因此在欧洲安装电站的收益仍高于国内电站。
  第三,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常规电力价格远远低于欧洲。比如在国内的居民用电价格普遍在0.4到0.8元人民币。而欧洲国家一般在0.2到0.25欧元之间,相当于1.6到2.0元人民币。因此,随着光伏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用户侧平价上网首先在欧洲实现,届时欧洲的光伏市场将会扩张到非常大。当太阳电池系统价格进一步降低后,可能在欧洲率先进入发电侧平价上网,那时欧洲的光伏市场将会进入真正的爆发式增长,而中国或许还没有达到用户侧平价上网的水平。因此,一旦经济形势好转,光伏产品真正的市场肯定还是那些高电价的国家,如欧洲、日本、以色列等。而中国、美国这样的低电价国家必然会远远落在后面。
  第四,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中国光伏市场未来健康发展的原因是制度因素。中国的电网归属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公司管理,极具垄断性。当很多可再生能源电站可以上网时,相当于中国的发电与上网的制度出现矛盾化,这就要触动中国电力管理的体制,因此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另外,中国的发电与电力调配管理从来没有考虑可再生能源这种分布式发电的管理,确实也有很多现实的技术问题。
  通过上述这四个方面分析,王文静教授总结认为,“中国光伏电站的建设与上网肯定还要经过几轮起伏涨落才能趋于成熟。走得过快的或许成为‘烈士’,但也可能成为‘英雄’。关键是要把握好时机。”

侧看企业经营模式
  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日的中国光伏产业,尤其在当前盈利艰难的形势下,大家同时也均在思考另一个关键问题:与光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的经营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伴随光伏产业发展的起起落落,光伏企业至今也经历了几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坐观光伏产业发展多年,王文静教授早已成竹于胸,“第一阶段,可以说是拥硅为王的模式。2008年前,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这时出现了诸如无锡尚德、江西LDK这样的造富神话。当时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是:利用硅材料的短缺形成的长单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差距赚取巨额利润。但是在2008年底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这些变相的硅料期货的炒作者陷入困境,所签长单的价格甚至一度比现货价格都高,而且按照订单拿到硅料却成了库存积压品,尤其今年无锡尚德等多家企业遭遇因解除合约而进行巨额赔款事件,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page]
  “第二阶段,是规模为王的模式。2010年,光伏全产业链各环节产品频频缺货,很多企业从股市、银行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纷纷用于扩大光伏生产线规模,投资异常活跃。但是在这一阶段已经没有了‘硅材料价格双轨制’所形成的巨额利润空间。公司的利润更多的来自于公司内部管理的精细度,以及对市场和硅材料进出节奏的把握。这次欧洲光伏市场的向下波动就对这些公司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如果这次危机持续时间较长的话,这些大型企业资金链绷得过紧以致断裂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王文静教授不无担心地表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年销售额往往都超百亿元,如此大的产能所需的流动资金也非常巨大。一旦欧洲市场出现波动,大公司对市场的响应相对又慢,致使整体陷于停顿,市场不畅造成库存增加,资金回笼艰难,企业支付日常开支更是难上加难。如此一来,反倒不如俗话说的‘船小好调头’。”
  “其实,全球前十大企业所占世界的市场份额以及十大企业各自所占市场份额正日益缩小,光伏行业中分散的自由竞争正在大行其道。”王文静教授曾对此方面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2005年,世界前十大光伏企业产量所占市场份额超过半壁江山雄踞为72.8%,2008年时则滑落到46.2%,2010年时更是下降到39.8%。同样,企业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大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进一步增大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逐渐被中小企业瓜分。2005年,全球第一大光伏企业日本夏普公司产量占了世界产量的24%,而最后一名Solar Woord只占2%,两者相差12倍。而2010年,全球最大光伏企业First Solar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8%,最后一名台湾的Gintech所占市场份额为2.4%,相差不到2.4倍。这样的现象表明,整个光伏产业在规模逐渐扩张的同时,竞争变得更加充分,垄断性在不断减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表明,单一的光伏企业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进一步扩充规模,因此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规模差距越来越小,在总规模中所占比例也逐渐萎缩。我认为这种现象的症结正是源于光伏市场的波动性。”“所以,在不成熟的市场中企业做大规模犹如在沙滩上建高楼,建的越高塌的也越快。”王文静教授这样比喻以大为本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弊端。
  而针对近几年备受热议的专业化路线与垂直产业链的企业路线模式,王文静教授说:“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在目前这个产业发展阶段,抗风险能力更强,盈利能力平稳;而专业化路线在爆发期则利润丰厚,但波动性较大。”
  “光伏产业总体而言,是一种政策控制下的市场经济,因此会受到政策导向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双重影响。光伏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沉淀,企业经营者也在随之不断进行经营模式的调整。但在目前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以及相关政策不明朗的时期,很难说哪种模式好或不好。”

行业整合时机尚待成熟
  2011年以来,光伏全产业链上各种产品的价格的迅速下跌,使得所有企业的毛利率大幅下滑,利润空间迅速收窄,一部分无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更是出现大幅度亏损,开工率一度跌至50%以下。光伏市场增速放缓,市场供需失衡较为严重,库存大量积压,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全球光伏产业或许因此进入薄利时代。
  尽管到2011年年中或年底,无锡尚德、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保定英利等企业产能都将超过1.5GW,有的甚至超过2GW;一大批“挤破了头”闯进来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中节能、国电集团、东方电气、宏润建设、新华光等也一路高歌猛进。姑且不说2011年,世界市场能否消化这些新增产能,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光伏企业残酷的竞争与厮杀已在所难免。[page]
  企业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光伏行业的竞争态势已经从最初的市场和产品等单个方面的竞争,转向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光伏企业的明天究竟路在何方?行业整合是否真的已经到了箭拔弩张的地步?
  “行业整合是肯定的,关键是整合的时机与模式。”王文静教授说:“整合并不意味着就是大企业整合小企业,不是企业越大就不会倒闭。现在大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自身也是泥菩萨过河。今年大部分上市企业第二、三季度的业务明显下降,利润普遍出现亏损。而且,目前来看,这些企业第四季度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同时,虽然现在一些中小光伏企业生产经营急剧恶化,部分企业甚或减产、停产甚至倒闭,产业发展形势严峻。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还在坚持阶段,他们对光伏产业的前景仍然充满期待,并未大规模退出光伏这个行业。所以说,至少今年底或明年,行业整合的力度不会太大。”
  “行业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让光伏行业回归理性,盈利水平趋向于平均利润, 而非像2010年之前, 毛利润均在20%~40%,甚或之上,很高。而只有优势明显的大企业才具备整合的实力,也才愿意整合‘吃掉’小企业,进而形成中石油或中石化那样的企业垄断行业,而非简单的入股到小企业中。因此,目前来讲,我觉得光伏行业整合的时机还并不成熟,整合的模式还不明朗,方向也还不明确。同时,行业整合势必是一个推进扶持优势企业、淘汰落后企业的过程。”王文静教授补充道。

上网电价贵于落实
政策有待细化

  王文静教授长期关注市场因素的同时,也关注政策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
  “今年出台的上网电价政策,是中国政府继金太阳屋顶计划、特许权招标等之后最合理、科学的政策补贴形式,而且依照目前的光伏产业的市场行情来看,上网电价补贴的额度还比较有吸引力。不像金太阳的补贴形式,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光伏发电项目造假等问题。”王文静教授继续说道:“该政策目前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好、操作好。而现在遇到的关键问题是,这个久盼而来的上网电价政策缺失一些关键细节,例如补贴期限、装机总量、补贴资金来源以及区别对待阳光资源地域等,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补贴执行期限。这让很多企业多少有点提心吊胆,唯恐自己的光伏发电项目被划在期限‘大门’之外,或即使拿到了补贴,则担心在未来某一个时刻补贴来源突然断供。”[page]
  “同时,出于巨额补贴资金来源的考虑,国家将来可能对装机总量进行控制。”对于明年以及之后的政策走向,王文静教授说,“光伏电站建设完工之后,有关补贴落实的一系列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届时,国家或将出台相关政策。否则,企业得不到补贴必将打击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在配套政策方面将逐渐加强完善。比如,光伏电站谁来运营?并网能否顺利进行?微网技术能否配套?所需的变压器等设备安装、电网建设等方面的巨额资金又从哪里来等等。无论如何,今年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是好的开端,2012年及以后将消化相关矛盾。只有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反复研究、不断协调、解决问题矛盾,才能最后趋于稳定。”王文静教授如是说。

并网难题亟需解决
  “说到并网问题,这里需强调一下。”王文静教授说:“新能源包括光伏并网问题,牵涉多方参与,目前阻力很大,但不管涉及到那一方的利益,都应以大局为重,积极推进光伏并网进程。”
  王文静教授指出:“国家在此方面更应狠抓落实,必要时可采取些强制性措施。光伏电站项目已经今非昔比,参与建设的除了上千家的光伏企业之外,还主要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牵头,以及地方政府、提供贷款的银行、几大电力集团、风投机构等众多部门参与较量的一场‘激战’,利益相关方都将力促并网问题的解决。电网公司经过一两年的调整期,届时才会迎来光伏产业大规模的发展预期。”

电池技术的前景
  关于晶硅电池、薄膜电池与聚光电池三种技术路线的发展前景。王文静教授认为,2004年以前,薄膜电池的产量在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的成熟,以及晶体硅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自2004年以后至2009年,薄膜硅太阳电池的份额在不断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的快速扩张,导致硅材料短缺,因此晶体硅太阳电池价格不断上升,从而使得薄膜电池的价格显示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2008年和2009年薄膜太阳电池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美国FirstSolar 公司的低成本CdTe太阳电池的成功大规模量产,导致薄膜电池比例的大幅上升。但是在2010年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占比又大幅反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危机后,硅材料短缺的问题已经解决,硅材料的价格大幅下降,再加上其他的提高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的技术进步,造成晶体硅太阳电池的价格大幅下降,从而使得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市场份额又大幅提升。
  “晶硅电池占领市场主导地位至少还将持续5~10年。未来薄膜电池是否还能快速重新提升市场份额,关键要看薄膜电池的技术成熟度的提升、设备价格的下降以及效率的提高。10年之后,薄膜电池的市场或许将提高20%~30%,而聚光技术受高成本的制约则不会有太明显的规模性增长。”
  而对于“十二五”晶硅电池的技术目标,王文静教授如此估计,“今年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是18%,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是16.8%。预计,明年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分别将达到18.5%与17%。预计到2015年,单晶硅电池与多晶硅电池生产线平均效率将达到20%与18%。”[page]

探路产研结合模式
目前的瓶颈
  “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面对光伏产业的主流技术,不是高精尖、搞原创创新的路线。我们的宗旨是投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发展,领先于企业半步或一步,服务于企业、引导企业技术进步以及升级换代,对产业提升提供帮助。”王文静教授带领下的光伏电池技术研究小组早已明确自身的技术研发路线。
  “现在遇到的瓶颈是科研创新模式问题,这也是当前很多科研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如果所里自己建立中试线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非盈利组织这势必需要国家经费的大力支持。而且即使资金问题解决,国产实验设备有可能不及企业引进的进口设备先进,这势必影响科研成果的技术领先性,就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企业的作用;同时,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很大,很多还与欧美实验室合作,技术水平甚或高于国内实验室水平,这均是比较尴尬的境遇。因此,如何使国内的研究所更好的与企业结合,共同发展,共同开展新技术的研发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言语中听得出有着一丝无奈。

模式创新之路
  “目前,行业实力雄厚的企业的科研力量已经逐渐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在此方面也积极给予经费支持,并将企业作为新时期技术创新的主体。”王文静教授说:“我们不能游离于科技创新的边缘,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最近几年,我们先后与中轻公司、超日太阳等行业企业积极结合,在企业内部建立中试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共享国家创新资金。目前,我们所与中轻公司合建的中试线转换效率,单晶硅电池为18.6%,多晶硅电池为17.6%,实验室转换效率在18.5%到19%之间。而与超日太阳联合建立的中试线则是国家863重点项目的HIT太阳电池,上海交大也同时参与。这种合作方式主要以企业为核心,国家与企业共同提供资金,我们提供科研人员,共同进行研发。”
  王文静教授同时提到,“因为科研院所体制的特殊性,加之我们国家科技政策、体制的关系,目前这种合作模式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合作企业数量、知识产权处理、技术交易等等很多问题。所以怎么和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服务好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

期待国内市场启动
  虽然今年的市场形势异常严峻,但王文静教授对未来仍然很看好,尤其对国内市场启动抱着很大的希望,“乐观估计,今年全球销售50GW左右,中国占市场份额的50%~60%,为25GW~30GW。按照每年50%~60%的增长,2015年将达到80GW~100GW,而产能则将达到150GW左右。在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光伏产业将逐渐改变‘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国内多晶硅产能的扩张,将使原材料可以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开启将增强国内企业的底气,使光伏市场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如果国内市场大规模的启动,产业格局就会随之生变。届时,现在看上去较具规模的光伏企业可能就只是‘小鱼’一条,而既具备资金实力又有上网输变电等经验的电力公司或电网公司可能才是真正的‘大鳄’。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