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提速 多重并举
本文摘要:2012年,欧美双反来势汹汹,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与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双重影响下,国内光伏行业陷入低迷调整期,而银行等金融机构

  2012年,欧美“双反”来势汹汹,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与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双重影响下,国内光伏行业陷入低迷调整期,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的监管加强,凡“涉光”企业均遭遇最严重的限贷或停贷,也进一步加剧了众多光伏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

  在光伏领域哀鸿遍野声中,有一家企业岿然不动,连续多年快速发展势头不减;在行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执着于大上光伏电池生产线时,它已经悄悄瞄准了太阳能的新兴产业--光热发电;而当光热发电方兴未艾时,它又创造性地提出要发展太阳能光热与页岩气(天热气)联合循环大能源项目。

  2012年,中海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净利润3200多万元,成为光伏行业少有的盈利企业。

  2012年,欧美“双反”来势汹汹,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与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双重影响下,国内光伏行业陷入低迷调整期,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的监管加强,凡“涉光”企业均遭遇最严重的限贷或停贷,也进一步加剧了众多光伏企业破产、倒闭的风险。

  此刻,光伏企业是被动等待市场复苏,还是趁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各个光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前者则可能被对手赶超或甩开,后者则还有借势做大做强的希望。很显然,与众多在困境中选择“熬”的企业不同,中海阳选择了后者。2012年,中海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净利润3200多万元,成为光伏行业少有的盈利企业。有媒体盛赞中海阳“这一次,中海阳再一次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先行者。”

  在不足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海阳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来谋发展?在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在一片哀鸿遍野中,中海阳又是如何运筹帷幄,引领行业发展?对于中海阳的低谷提速,中海阳掌舵人薛黎明作何解读?

  战略清晰精准

  2005年7月,薛黎明创建中海阳(北京)新能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以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应用为主营领域。在企业成立之初,薛黎明就提出了“让太阳能电站遍及全世界”的豪迈口号。

  “我们的口号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过,叫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公司时是这样,现在变为能源集团,还用这个口号,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根,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太阳能企业,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成为一个太阳能领域的专业、创新、多元化企业。”薛黎明坦言,这些年有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搞点其他产业,但薛黎明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们只做太阳能,“要把这个战略的主轴坚持好,根扎的深,当然可以在这个主轴之上开枝散叶,实现太阳能产业的多元发展。”

  在牢牢坚持发展太阳能这个主战略不动摇的同时,中海阳每三年提出一个具体的发展战略,2005年要想2008年的事,确定一个战略;到2008年要定好2011年的规划,“我们不敢想的太远,人的判断力有限,能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把三年后的事预测好,从而提出一个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事实上,纵观中海阳这八年的发展历程,基本都印证了战略的超前性和精准性,几乎前行的每一个步子都踩在了行业发展的正点上。

  2005年,太阳能产业还停留在热水器这一阶段,中海阳看到国家有意在中西部边远地区通过离网的光伏电站解决用电问题时,就把公司主攻方向放在建设太阳能路灯和离网光伏电站上,获得了第一桶金;2008年光伏产业开始有起步的苗头,国家提出要实施金太阳工程,与建筑相结合,中海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先兆,未来不只是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站会快速发展,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也将兴起,于是中海阳马上在这一方面积累人才和技术,并将列为后三年主要战略方向。2008年到2011年是中海阳的黄金发展期,因为积累了优势人力物力资源,中海阳在这三年中标了多个金太阳工程,后期又承建了发电央企的多个光伏项目,在光伏EPC领域奠定了第一梯队的位置,并成功打响了中海阳的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海阳犹如一匹黑马跃入人们的视线,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征服着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中海阳在行业中崭露头角,让人们惊讶于中海阳的超前理念、优质产品、完美工程业绩。[page]

   “光伏、光热两手抓”

  公司成立至今,形成了以太阳能电站系统集成为主业,聚光热发电镜场、光伏发电阵列及太阳能电站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制造为配套的两级架构。薛黎明介绍,公司有着明确的市场定位,那就是“中海阳以太阳能光伏、光热电站建设为主导,关键技术路线及主设备的研发生产为配套,渐次持有电站股权,参与运营维护,形成较完整的后端产业链。”

  行业内对中海阳企业的了解,多来自其承接的光伏电站建设速度与质量的优质口碑。得益于早期对光伏市场启动节奏的准确把握,中海阳自成立以来,就瞄准了光伏产业链终端市场的开发,成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光伏电站EPC领域的企业。几年的时间,中海阳不仅建设完成诸多国内以“第一”或“首个”为代表的太阳能电站,而且通过技术的积累与不断创新,已经在“核心技术产品、系统模块、技术标准”等方面将自身打造成了一块行业内的“金字招牌”,从而为中海阳带来不俗的业绩。据最新数据的统计,截至今年5月,中海阳光伏电站装机中标签约容量已达144.23MWp,超过2012年全年总量。未来7个月,中海阳预计的中标签约量将继续大幅实现增长。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中海阳并未止步于此,在成绩面前仍在致力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展开了专注太阳能领域,“光伏、光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企业发展战略方针,将其太阳能事业做到极致。

  事实上,中海阳一直在关注其认为更有发展前景的太阳能光热领域。在国内太阳能光热电站建设启动的初期,就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力量与资金,与国内外的顶级科研院所、大型能源集团广泛合作,目前,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中海阳再次担当起国内光热电站建设及技术路线创新突破的引领者这一角色。

  2011年2月,中海阳在成都双流,即成立了成都禅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建设了一个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研发基地,主要从事太阳能聚光热发电镜场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据中海阳董事长薛黎明介绍,该研发基地占地240.8亩,建设面积17万平米,已投资5亿元,分别从德国、美国等国家引进国际一流生产设备,是国内首条具备国际先进技术和生产水平的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目前已完成整条生产线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已于今年6月份实现新产品的下线,为推进光热发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步伐,以及国内光热市场的启动做好了较充分的准备。

  誓做光热先驱

  太阳能光热发电,已被公认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朝阳产业。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战略构想。2011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光热发电列为新能源鼓励类的第一项,也因此明确了光热发电产业在国家层面的地位。到2012年,形势更加明朗化。国家能源局在当年印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太阳能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至2020年将达到300万千瓦。而反映到发电企业的行动上,从2010年开始,各大发电央企便已经开始了对全国光场资源的“跑马圈地”,并在去年就专门成立了光热发电部门,开始进行机构和人才储备。国家有关政策的强力支持和各大电力企业的积极参与,已经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光热发电的热潮。

  薛黎明介绍,6月5日中海阳旗下的成都禅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建设的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系统项目成功投产,自2011年开工建设至今,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我国首条具备国际领先技术水平、单线产能最大的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应该说,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是中海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海阳集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海阳绿色能源梦的关键所在,更将对中国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薛黎明表示。

  开拓赢取先机

  2011年中海阳提出了要实现并网光伏电站EPC(工程总承包)1.2亿元/10兆瓦的战略目标,在当时许多EPC企业甚至是光伏电站业主方都提出质疑,认为不可能实现。但到了2012年,果不其然,随着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这一价格成为行业主流。而中海阳因为率先按这一方案执行,抢得了行业发展的先机。

  另一个最佳案例是在2011年,当时光伏行业相当兴旺,许多企业都大举涌入光伏电池制造领域,不断扩大产能,但中海阳没有跟风,而是选择了太阳能另一个创新领域--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并提出进行产业布局。

   “当时许多企业都建议我们上多晶硅的生产线,我们没有这么做,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个产业潜在的风险,继续跟风,不但没有发展先机,而且可能遭遇覆顶之灾,所以我们选择了太阳能的新兴产业,就是光热发电。从光热产业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我们这个战略完全是正确的。”薛黎明说。[page]

  在清晰而精准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如今的中海阳已经形成了“光伏光热EPC、太阳能光热设备制造、太阳能电站投资运营”三大产业,这个稳固的铁三角支撑着中海阳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可有着战略眼光的中海阳,已经把目标瞄准了一个全新的能源利用形式,那就是太阳能光热与页岩气(天热气)联合循环大能源项目。这个在能源领域开天辟地第一回出现的能源新概念,又将带领中海阳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境地。

  涉足光伏农业

  随着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建在农业用地上的新型光伏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因此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光伏农业”。成功转型为集团化运作的综合性能源企业--中海阳能源集团公司亦开始瞄准这一全新领域,并有所斩获。

  据悉,中海阳已成功中标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该项目是江西省引入的首家将光伏新能源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项目,同时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农业大棚项目。而作为该项目的EPC总承包商,中海阳将为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此次中标的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集光伏发电、农业种植及农业技术为一体,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同时,将大棚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流接入就近变电站并网。安装在大棚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将起到隔绝红外线作用,处理好传统农业大棚保温、升温问题。此外,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力还能为农业大棚的LED植物灯系统、生物杀虫灯、地源热泵、加温和散热设备、拍水泵和营养液循环系统、植保设施等所使用,从而达到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的效果。

  “尽管这是一个新领域,但以中海阳近10年来在光伏EPC领域积累的经验和已经形成的技术体系,建设这样的项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光伏农业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科技绿色产业,中海阳也一直着力于发展绿色能源,去年十八大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我们会进一步优化集团的产业结构,在这一领域加快产业布局,也为美丽中国建设尽一份力。”薛黎明表示。

  薛黎明介绍,我国农业大棚面积居世界第一,除小型拱棚等简易设备外,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面积超过200万公顷,是宝贵的光伏发电资源。而且在一些蔬菜种植重点乡镇,农业大棚往往连接成片,具备分布式发电和并网的条件。光伏农业大棚的推广将为促进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改进民生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的农业光伏市场曾经被下游光伏供应商及安装商忽视。在中国光伏出口面临欧美双反限制的不利情况下,在本土发掘更多的需求将成为光伏产业界的重要课题,农业光伏则是众多应用中最具前景的一种。在农业光伏项目中,最普遍的类型就是光伏大棚,因为除了供应电力它们还具有其他优势。位于温室顶部的光伏电池板可以遮阳吸热,替代建筑材料,并增加整体美观。薛黎明也分析认为,与农业高度结合的商业光伏电站在我国将会继续得到一线光伏开发商的支持,“这一新的光伏应用类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会迅速增长。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的。”

  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单一的发电形式受到了多方条件的限制,而各种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的模式不仅对这一缺陷有效修复,同时也将各种分布式能源的能效发挥到最大限度。

  目前,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国家电网允许各种分布式能源并网的承诺,多能互补已经成为国内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也让专注而敏锐的中海阳,寻找到了下一个重要的企业发展契机--在不断扩大光伏电站商业化应用的基础上,同步将光热发电与页岩气(天燃气)等联合循环发电,形成了一条能源供给的新产业链条,这与中海阳致力追求成为“大能源”集团的目标不谋而合。

  中海阳率先提出页岩气与光热发电领域合作这一概念。据薛黎明介绍,光热发电与页岩气的多能互补这一概念并非中海阳的突发奇想,也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可行性调研,广泛与中科院的973项目组相关专家多次交流、认证后才提出的概念。未来中海阳准备把这个课题作为“973”的项目之一进行申报,中海阳要在这个领域成为领军者。

  “目前,在全球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已经有一部分电站实现了与天燃气联合循环应用;而页岩气在美国也已成为主导能源,快速占据了近1/3的能源市场份额,也可以看到这两种能源结合的广阔前景。我们判断,页岩气与光热发电的联合循环三年后会逐步产业化”薛黎明说。[page]

  中海阳专注的方向是太阳能发电领域,但光伏发电受太阳光照射日夜差距较大的影响,无法成为核心主导、自给自足的能源,而光热夜晚发电通过储热、储能技术会增加成本。如果将页岩气与光热发电两则结合起来,则既可降低共用发电岛投资成本,解决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利用与输送问题,又能把另一个能源品种页岩气的利用发挥到极致。

  中海阳在这一领域已经走在前列。在中国最富含页岩气的四川盆地,恰好也是中海阳投资太阳能光热设备生产的基地,为中海阳在此领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发条件。“我们预测,光热发电与页岩气联合循环在技术上与理论上都是可行的,具体实施还仍需要2-3年的时间,到2016年,基本就可以实现产业化了。”薛黎明说。

  认清“双反”本源

  欧盟“双反”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但是薛黎明认为应该通过该事件认识“双反”的本源,如果不抓住问题的本质,而执着于表面现象,就会迷失方向。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的本源是什么 ? 至少有两点原因,第一,前些年欧盟整体经济形势不错,出于节能减排等方面考虑,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对光伏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大,这给了中国光伏设备企业广阔的市场空间,直接带动了国内一大批企业成长起来,但这几年欧盟经济形势急速衰退,无力支撑一个庞大而“昂贵”的光伏产业发展,发展速度减慢,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增长大大减弱,这是欧盟光伏产业发展的大形势。

  第二,在前几年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刺激下,从2008年开始,欧盟区域内也催生了一批本地光伏设备企业,并进行了产能扩张,在之前光伏产业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这些企业的产能也许不能满足欧盟区域内的需求,需要进口中国的产品来填补,但到了光伏产业发展缓慢期,本地企业就基本能够满足欧盟区域内的需求,到2012年,欧洲许多国家产能相对饱和,实现了产需平衡,这时自然就失去了进口中国产品的动力。

  薛黎明说,“但中国的光伏产品相比欧盟企业生产的更便宜,本地又有这么多的产能,怎么办 ? 从保护本区域光伏设备企业出发,欧盟自然就会想到要实施贸易保护,限制中国光伏设备的进入。这就是欧盟光伏”双反“的本质所在,也清楚地问答了为什么欧盟会从前几年热烈欢迎中国的光伏产品,发展到今天拒绝中国光伏产品的局面。”

  重视国内市场

  与欧盟光伏“双反”有一定关联度的是尚德的破产,许多人因此唱衰中国的光伏产业, 薛黎明感叹道,施正荣博士把尚德带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自己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应该说,他为中国的光伏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尚德之所以走到了今天,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因此唱衰中国的光伏产业,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受“双反”影响的这些企业,包括英利、天合光能,以及破产的尚德,只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环节,即设备制造环节,不代表整个中国光伏产业。那么整个中国光伏产业是什么样的 ? 应该说,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在包括金太阳工程以及国家其他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从2011年开始,光伏装机规模每年几乎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长,仅2012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就达到约400万千瓦,占世界光伏总装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今年的发展速度依然非常喜人,可以说,国内的光伏市场完全打开了,我国的光伏产业国内需求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薛黎明说,在前几年出口市场的刺激下,大量与光伏不相干的企业一拥而上,纷纷进入这个行业,一些原有的企业则不断扩大产能,致使现在的光伏设备产能严重过剩。到去年,我国的多晶硅片产能已经接近50吉瓦,而去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不过4个吉瓦,如果仅仅按照国内的需求来算,就有80%以上的产能过剩,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在这个时候,出现优胜劣汰也就不足为怪了。

  产业整合是好事,适者生存,强者发展,只有经过大浪淘沙,最有创新力、竞争力的企业才会凸显出来,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整个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海阳秉承博大的历史使命,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从太阳能光伏发电切入,逐步延拓到太阳能光热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与页岩气(天然气)联合循环、一个大能源概念的架构已初见雏形… …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