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生产发展态势喜人
本文摘要: 据业内分析,未来5-10年,导电添加剂、防腐涂料、触摸屏等低端应用领域的产业化将趋于成熟,超级电容、传感器、电子芯片等中高端领域也将逐渐进入产业化,石墨烯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空间将快速扩大。据预测,2018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可能高达1 95亿美元,之后将加速发展,于2023年超过1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7%。
  石墨烯是本世纪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材料之一,具有结构稳定、导电性高、韧度高、强度高、比表面积超大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实现复合材料在航天、军工、半导体以及新一代显示器等多个传统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应用,被誉为下一代关键基础材料。目前我国石墨烯生产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300多家增长到2016年的400多家,2016年我国石墨烯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0亿元左右,发展态势喜人。

 
  据业内分析,未来5-10年,导电添加剂、防腐涂料、触摸屏等低端应用领域的产业化将趋于成熟,超级电容、传感器、电子芯片等中高端领域也将逐渐进入产业化,石墨烯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空间将快速扩大。据预测,2018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可能高达1.95亿美元,之后将加速发展,于2023年超过1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7%。
 
  面向应用的石墨烯制备方法
 
  石墨烯产业化及应用的瓶颈性问题是如何高效率、规模化、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地制备高质量石墨烯产品。据《烯碳资讯》报道,面向应用的石墨烯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
 
  微机械剥离法
 
  Geim等利用氧等离子束先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刻蚀出宽20μm~2mm、深5μm的微槽,用光刻胶将其粘到玻璃衬底上进行焙烧,再用透明胶反复地从石墨上剥离出石墨薄片,放入丙酮溶液中超声振荡,再将单晶硅片放入丙酮溶剂中,由于范德华力或毛细管力,单层石墨烯会吸附在硅片上,从而成功地制备出单层的石墨烯。
 
  该方法直接从石墨上剥离出少层或者单层石墨烯,简单易行,不需要苛刻的实验条件,得到的石墨烯保持着完美的晶体结构,缺陷少,质量高。缺点是石墨烯的生产效率极低,仅限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
 
  外延生长法
 
  该方法以单晶6H-SiC为原料,利用氢气刻蚀处理后,再在高真空下通过电子轰击加热,除去氧化物。用俄歇电子能谱确定样品表面的氧化物被完全移除后,在超低真空(1.333×10?8Pa)、高温(1200~1450℃)条件下,恒温1~20min,热分解去除其中的Si,在单晶(0001)面上分解出厚度受温度控制的石墨烯片。
 
  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电导率较高,适用于对电性能要求较高的电子器件。主要缺点是该方法会产生难以控制的缺陷以及多晶畴结构,很难获得长程有序结构,难以制备大面积厚度单一的石墨烯。此外,制备条件苛刻、成本高,要在高压、真空条件下进行,分离难度大。
 
  石墨插层法
 
  该方法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用碱金属元素为插层剂,通过插层剂与石墨混合反应得到石墨层间化合物。石墨层间化合物从两个方面加速了石墨的剥离过程。首先,插层剂的插入增加了石墨的层间距离,削弱了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其次,锂、钾、铯等碱金属插入后,将一个电子输入石墨晶格中,使晶面带负电,产生静电斥力,使得石墨晶体容易发生剥离分开。最后通过超声和离心处理得到石墨烯片。
 
  但该方法制备出的石墨烯片为多层(>10层),厚度大于几十纳米,且加入的插层物质会破坏石墨烯的sp2杂化结构,使得石墨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受到影响。
 
  溶液剥离法
 
  溶剂剥离法是将石墨分散于溶剂中,形成低浓度的分散液,利用超声或高速剪切等作用减弱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将溶剂插入石墨层间,进行层层剥离,制备出石墨烯。2014年Paton等首先将石墨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利用简单的高速剪切实现快速高效地剥离石墨,得到少层的石墨烯稳定分散液,并提出了一条实现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液相剥离法可以制备高质量的石墨烯,整个液相剥离过程没有引入化学反应,避免了在石墨烯表面引入结构缺陷,这为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应用提供了优质石墨烯。主要缺点是产率很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应用。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该方法通过反应物质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呈气态发生化学反应,退火生成固态物质沉积在金属基体表面,是工业上大规模制备半导体薄膜材料的主要方法。CVD法制备石墨烯是通过高温加热,使气体分解成碳原子和氢原子,退火使碳原子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石墨烯,最后用化学腐蚀法去除金属基底。2009年Hong等第一次在镍层上利用CVD法沉积出6~10个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2013年Bharathi等通过CVD法制备出了直径约为1cm的大尺寸单晶石墨烯。
 
  CVD法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制备出高质量、大面积的石墨烯,是生产石墨烯薄膜最具潜力的产业化方法。但是,该方法不适合制备大规模石墨烯宏观粉体,限制了其应用。此外,石墨烯与基底的分离是通过化学腐蚀金属的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酸,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同时使得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如何从衬底上高效低成本地剥离得到完整的石墨烯是该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石墨插层法
 
  该方法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用碱金属元素为插层剂,通过插层剂与石墨混合反应得到石墨层间化合物。石墨层间化合物从两个方面加速了石墨的剥离过程。首先,插层剂的插入增加了石墨的层间距离,削弱了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其次,锂、钾、铯等碱金属插入后,将一个电子输入石墨晶格中,使晶面带负电,产生静电斥力,使得石墨晶体容易发生剥离分开。最后通过超声和离心处理得到石墨烯片。
 
  但该方法制备出的石墨烯片为多层(>10层),厚度大于几十纳米,且加入的插层物质会破坏石墨烯的sp2杂化结构,使得石墨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受到影响。
 
  溶液剥离法
 
  溶剂剥离法是将石墨分散于溶剂中,形成低浓度的分散液,利用超声或高速剪切等作用减弱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将溶剂插入石墨层间,进行层层剥离,制备出石墨烯。2014年Paton等首先将石墨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利用简单的高速剪切实现快速高效地剥离石墨,得到少层的石墨烯稳定分散液,并提出了一条实现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液相剥离法可以制备高质量的石墨烯,整个液相剥离过程没有引入化学反应,避免了在石墨烯表面引入结构缺陷,这为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应用提供了优质石墨烯。主要缺点是产率很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应用。
 
  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该方法通过反应物质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呈气态发生化学反应,退火生成固态物质沉积在金属基体表面,是工业上大规模制备半导体薄膜材料的主要方法。CVD法制备石墨烯是通过高温加热,使气体分解成碳原子和氢原子,退火使碳原子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石墨烯,最后用化学腐蚀法去除金属基底。2009年Hong等第一次在镍层上利用CVD法沉积出6~10个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2013年Bharathi等通过CVD法制备出了直径约为1cm的大尺寸单晶石墨烯。
 
  CVD法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制备出高质量、大面积的石墨烯,是生产石墨烯薄膜最具潜力的产业化方法。但是,该方法不适合制备大规模石墨烯宏观粉体,限制了其应用。此外,石墨烯与基底的分离是通过化学腐蚀金属的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酸,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同时使得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如何从衬底上高效低成本地剥离得到完整的石墨烯是该方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