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西宁,由“光”制造
本文摘要:西宁,这颗青海高原上的明珠,有着得天独厚的阳光、风光、天然气资源,未来西宁市将强化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在“十三五”期间西宁市将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幸福西宁”发展基础,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彰显“阳光”本色。

  对西宁光伏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期间,给出重要指示"发展好光伏一条龙全产业链",市委市政府也明确了发展目标: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制造业基地。截至2015年,西宁市光伏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实现产值200亿元。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的青海百兆瓦实证测试基地近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来自科技部和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认为,基地目前完成的百兆瓦级光伏系统设计集成技术、关键设备研制、平衡部件现场测试等相关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家最高水平,将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西宁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持续增强。光纤预制棒,生产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光伏逆变器和大型数控光电用蓝宝石掏棒机填补了省内产业空白。如今,开发区企业拥有专利超过600余项,部分技术应用和单体技术装备跻身国内国际先进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1年的47%提高到53%,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近日,青海西宁市经过该市财经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研究通过了《西宁市建设光伏制造业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将投资上游制造业作为参与电站建设招投标的前置条件,拉动光伏上游制造业投资;鼓励本地光伏制造企业优先投资下游电站建设,推进青海省光伏全产业链应用与制造垂直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23000吨(约4.6吉瓦)、单晶硅产能到达20000吨(约5吉瓦),切片、电池、组件等中间环节产品以及逆变器等配套产品产能均达到2吉瓦的规模,光伏、光热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5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420亿元),实现产值6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490亿元)。


  今年8月底,中控太阳能青海德令哈10兆瓦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实现正常并网发电。这是我国首座成功投运的规模化储能光热电站,也是全球第三座投运的具备规模化储能的塔式光热电站;同时,光热发电作为我国新型发电技术,该电站的成功投运表明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在首台套商业化应用中就完全实现国产化。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西宁也将大力发展光热产业。《实施意见》中指出,西宁将依托全省丰富的光热和荒漠化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低温熔盐资源,以全省"十三五"期间4吉瓦光热电站容量为契机,以光热电站建设带动光热制造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光热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扶持和发展光热龙头企业,使西宁光热产业向着低成本、规模化的方向较快发展。


  外,还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主体,省、市配套,设立2亿元光伏光热产业发展基金,其中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省、市财政出资1亿元,通过融资、贷款贴息、资金配套等手段,在重点项目招商、扩能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省市科技专项资金重点对光伏光热制造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新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重点资金支持。在企业研发、兼并重组、进口机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等方面,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照现行税收政策,享受加计扣除、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