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储能,或迎来新机遇
本文摘要:日前,中国首座规模最大的商业化光储电站——格尔木时代新能源50MWp并网光伏电站完成了系统调试,成功并入电网投入运行,实现了以储能技术平滑和调控波动电源,保障新能源发电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的成功应用示范。

  储能技术有望解决弃光问题


  2015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1513万千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全国全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133小时,平均弃光率12.62%(不含蒙西)。西北部分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弃光现象,其中,甘肃全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061小时,弃光率达31%;新疆全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042小时,弃光率达26%。


  目前各地"弃风弃光"现象严重,电网建设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脱节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电网建设成本往往是巨大的。储能系统能够帮助可再生能源电站进行调峰和平稳输出,在不增加电网容量的情况下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储能的成本由谁来承担。储能转移电力的成本与光伏的上网电价相当,电源企业是没有动力进行投资的。如果能在上网电价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储能补贴价格,使得储能投资相对有利可图,最终就有可能形成电网与电源企业双赢的结果。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储能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对储能技术的发展也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前还没有清晰有力的规划与补贴政策。即便如此,也有不少储能示范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张北风光储输项目最为典型,另外一些储能商业项目,如海外调频市场、微型电网市场、离网市场上,应用比例也在不断走高。现阶段中国储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加上国家相关补贴政策的出台,未来储能很有可能成为解决"弃风弃光"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光伏企业纷纷进入储能行业


  看到储能行业的前景,许多光伏企业开始涉足储能行业。他们凭借积累的经验较多,同时在应用中碰到的问题比其他行业更多,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更强,理解也更深刻的优势,往往会得到更具可用性优势的储能方案。


  例如阳光电源与三星合资成立阳光三星储能电源有限公司,具备年产2000兆瓦时电力储能设备的生产能力;协鑫成立的苏州协鑫集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MWh储能电池产能。目前首款储能产品E-KwBeNC-S系列已经完成开发,并已形成订单;天合光能成立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公司定位系统集成商,其业务将覆盖工商业用户及公共事业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离网应用储能、通信电源和汽车动力电源等几大板块,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市场空间大,机遇与风险并存


  单从国内市场来说,到2020年光伏装机不低于110GW,其中至少60GW的配额在分布式光伏;2030年全国光伏装机总量很可能将突破400GW,分布式光伏很可能突破200GW以上。如果这些项目如果全部配备储能,那么储能将会迎来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然而,目前的状况却是储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光伏,甚至严重阻碍了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高达140GW,其中97%以上是在发、输电环节的抽水蓄能;用户侧储能的全球市场规模不足1GW,具体到中国市场只有0.1GW不到的体量,大多运用于海岛、边远和无电地区的配套微网项,真正到用户侧就微乎其微了。


  政策推动


  6月初,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电储能作为电力市场辅助服务提供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并制定了补偿机制,为电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提供了全新政策支撑,这是非常好的储能产业政策信号。


  同时,能源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储能成为规划布局的重点领域。作为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储能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中被重点提及。相关政策清晰描绘了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路线图,重点技术攻关、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


  虽然目前的储能产业虽然面临多重制约因素,但随着规模化应用、成本地大幅下降、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政策的推动,谁又能说储能不会迎来"爆发期"呢?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