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渐入佳境
本文摘要:“中非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南南合作项目”,作为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一部分,旨在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非洲的落地与发展,提高非洲可再生能源使用量。

  近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华期间,高度赞扬了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设计,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作为中方执行机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中国方面活动的管理,并联合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际小水电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的"中非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南南合作项目",并为该合作项目题词。他特别称赞了中国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于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在努力解决世界无电人口和地区的用电问题所付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肯定。
 
 
  “中非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南南合作项目”,作为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一部分,旨在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非洲的落地与发展,提高非洲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日前,该项目发布了《关于征集对非合作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对非合作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服务)或设备等。对于征集的技术或产品,经过国内权威专家筛选后,入选《中非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推广清单》,作为世界了解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窗口和名片,同时优先推荐给非洲合作伙伴开展示范。
 
  技术向非洲转移
 
  由于非洲巨大的能源潜力和普遍的电力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成为未来中非能源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IEA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取决于能源行业”。可再生能源为非洲获得清洁、廉价和充足的能源供应提供了契机。
 
  非洲可再生能源有很大的潜力。许多非洲国家每年的平均日照时长超过2500小时,而且太阳辐射水平高;西非海岸和苏伊士湾沿海地区有大量的风力资源;东非大裂谷地热潜能约1.4万兆瓦;尼罗河、刚果河等河流的水力发电潜能更是巨大。对于非洲国家,建设大型火电站投资大、周期长,而且受制于电网等基础设施的限制;而风电和太阳能等电站的安装规模小,灵活便捷,通过分布式或者微网等分散式服务就可以为非洲提供可靠的能源电力供应,特别是农村地区,比较适应非洲电力需求相对分散的现状。
 
  反观国内,生物质、风电、太阳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已显现,中国也有加强与非洲可再生能源合作的迫切需求。在欧洲和美国市场需求由于双反而大幅削减的情况下,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走出去,非洲将成为市场开发与合作的重点。
 
  
  综合非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电网覆盖情况、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参与评选专家强调,在遴选转移的技术时,优先考虑的关键要素包括:
 
 
  1)积极推动我国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向非洲转移,与非洲国家分享先进技术,广泛开展产能合作;
 
  2)适应于非洲自然资源优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及小水电将作为重点;
 
  3)在非洲电网覆盖地区,各类型能源电站建设和相关系统作为首选;同时,在非洲电力缺乏且缺少电网覆盖的地区,户用系统、分布式小型系统及微电网系统将更加适合市场需求,鼓励能源工程设计、建设、综合解决方案及国际贸易企业、金融机构参与承担在非示范项目;
 
  4)生活贫困、急需解决基础照明和部分生活用能,将选择技术成熟、操作简便、系统稳定、低价,已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技术产品,推动双边,及多边的市场贸易。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企业技术或产品是否列入到《中非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推广清单》是企业能否获得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示范项目的首要条件,该清单将作为为中国"代言"的权威性技术清单,为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树立"性价双馨"的形象品牌,帮助非洲准确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产品或技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该负责人呼吁符合条件的技术企业,或者在国外有相关项目经验的能源工程设计、建设、综合解决方案及国际贸易企业、金融机构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能够在非洲广袤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帮助非洲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