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贫热背后的冷思考
本文摘要:光伏扶贫,无疑是近年来扶贫领域的网红。新能源、精准扶贫、去产能,加上政策力荐等多重元素叠加,让这个发端于安徽的扶贫模式,在短时间内备受推崇,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光伏扶贫,无疑是近年来扶贫领域的网红。新能源、精准扶贫、去产能,加上政策力荐等多重元素叠加,让这个发端于安徽的扶贫模式,在短时间内备受推崇,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光伏扶贫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扶贫万灵丹。推进光伏项目入村,更应该审慎以待。
 
  和大部分扶贫项目一样,光伏扶贫也应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光伏电站的扶贫效果,取决于当地的空间规模、光照条件、地势环境等综合因素。相较而言,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平原地区,比东部与山区更加适合。因此,光伏扶贫首先应基于完备的调研与科学的论证,充分衡量项目的环境适宜程度与投入产出比。如若不然,一味地上马光伏项目,或将背离精准扶贫的初衷。
 
  此外,光伏扶贫绝不仅仅是建一座光伏电站这么简单。要保证其扶贫效果,还需要金融、保险、社会资本、技术力量等多方聚力,协同合作,以解决光伏扶贫初期投资、后期运行和维护、商业模式选择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