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摘要:  十二五期间,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企业紧紧抓住全球轨道交通产业持续发展和我国经
 
  “十二五”期间,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企业紧紧抓住全球轨道交通产业持续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把“创新、品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水平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对于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5年6月1日,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重组合并,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正式成立;2015年6月8日,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复牌上市;2015年8月,中国南车集团、中国北车集团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完成合并重组。
 
  重组合并后的中国中车继承了原中国北车、中国南车的全部业务和资产,实现了双方的技术、研发以及各项资源的融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经营规模跻身世界五百强行列。依据中国中车战略和发展规划,按照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金融和服务业、其他新产业六大产业布局,以铁路装备、城市轨道交通及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为四大经营板块,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
 
  通过持续推进自主创新,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领域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牵引变流技术、微机网络技术、制动技术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业垄断;开发研制了以高铁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具有价格优势的各类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实现了从“引进技术”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装备的创新平台、产品开发平台和生产制造平台;以中国标准研制成功的动车组,成为突破动车组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体现。相继构建了以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主体的创新平台;设立了中车研究院和10个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完成5个国家重点/构成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省级研发机构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初步搭建了支撑产品研发设计的试验验证平台和协同仿真平台;构建了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包括2名工程院士、65名首席专家、392名资深专家、1511名专家等核心人才和领军人物在内的23000名科技人才队伍,为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中国中车累计授权专利13292件,其中发明专利2075件、国际专利115件;主导起草行业技术标准起草691项、国家标准174项,主持起草国际标准56项,实现国际标准起草“零”的突破。
 
  中国中车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拓展海外经营业务,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以高铁为代表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目前,中国中车产品已出口全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签约额从2011年的1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8亿美元,年均增长53%。出口产品实现从中低端到高端的升级,出口市场实现从亚非拉市场到欧美市场的飞跃,出口形式实现从产品出口到产品、资本、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出口。出口巴西的地铁车辆成为巴西世界杯一道夺目的中国元素;出口南非机车,一举打破了欧美企业长达60年垄断南非机车市场的局面;向美国波士顿出口284辆地铁车,不仅是中国轨道交通整车产品首次登陆美国市场,也是中国高端装备企业首次进入美国跨国投资/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强劲的品牌辐射效应。中国中车现已拥有58家境外子公司,分布于6大洲21个国家,其中包括通过海外并购、投资近30亿元收购的以英国丹尼克斯和德国博戈为代表的5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国外企业;在南非、马来西亚、土耳其、美国和伊朗设立了本地化生产基地。在美国、德国、英国、捷克、瑞士等国家相继组建了10个海外研发中心,其中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的东盟制造中心,成为中马产能合作的典范。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