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吉林枢纽西环线及相关工程施工监理招标资格预审公告(代招标公告)
本文摘要:  1 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吉林枢纽西环线及相关工程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可行研究报告的批
 
  1. 招标条件
 
  本招标项目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吉林枢纽西环线及相关工程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可行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10〕2526号)和《中国铁路总公司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吉林枢纽西环线及相关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铁总鉴函〔2015〕1128号)批准建设,项目业主为 长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资金来自铁路总公司和吉林省,项目出资比例为80%和20%,招标人为长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进行公开招标,特邀请有兴趣的潜在投标人(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资格预审申请。
 
  2. 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建设地点:吉林省吉林市。
 
  2.2建设规模:吉林枢纽西环线(改建沈吉线)自马相屯(含)至吉林站(不含)线路全长40.881公里,其中新建单线32.241 公里(其中并行既有线3.1公里,跨珲乌高速大桥段按预留双线一次建成0.416公里),改建既有线2.34 公里,利用既有线6.30 公里。
 
  主要工程内容:路基土石方371.53万立方米,站场路基土石方131.31万立方米;桥梁12座5.547公里,其中特大桥4座3.382公里,大桥7座2.058公里,中桥1座0.107公里;框架桥17座2101.02顶平米;涵洞120座2590.48横延米;隧道1座3.06公里;正线铺轨56.78铺轨公里,站线铺轨12.81铺轨公里;道岔63组;通信光电缆224.3公里;信号联锁道岔69组;电力电缆线路45.15公里;房屋工程7162平方米;新设车站3座。
 
  主要技术标准:国铁Ⅰ级;马相屯至南三道段单线,预留双线条件,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1200米,困难地段800米;限制坡度9‰;内燃牵引,到发线有效长度1050米;牵引质量5000吨;半自动闭塞。
 
  2.3计划工期:42个月。
 
  2.4招标范围:新建吉林至珲春铁路吉林枢纽西环线及相关工程施工图设计范围内全部工程的施工监理。
 
  2.5标段划分:本工程施工监理划分为1个标段SNJL。
 
  3. 申请人资格要求
 
  3.1 本次资格预审要求申请人具备的条件:具备工程监理综合资质、铁路工程甲级或市政公用工程(地铁轻轨工程)监理甲级资质的独立法人。具有铁路营业线施工业绩,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的施工能力。近5年内有类似工程施工监理业绩。其中,申请人拟派项目经理须具备铁路工程专业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和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且未在其他在建工程项目任职。
 
  3.2 本次资格预审不接受联合体资格预审申请。
 
  4. 资格预审方法
 
  本次资格预审采用合格制。
 
  5. 资格预审文件的获取
 
  5.1 请申请人于2015年11月6日至2015年11月10日,每日上午9时至11时,下午2时至4时(北京时间,下同),在长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市中康路5号 223房间)持相关证明材料(单位介绍信、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法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代理人身份证、企业营业执照、企业资质证书副本、企业税务登记证原件。以上所有材料或资料均需提交复印件壹套A4纸装订,并加盖申请人单位公章)购买资格预审文件。
 
  5.2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每套售价1000元人民币,凭电汇凭证复印件(需加盖申请人单位公章)购买,不接受现金,售后不退。
 
  5.3资格预审文件不办理邮寄。
 
  6. 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递交
 
  6.1递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时间为2015年11月17日14时00分至2015年11 月17日15时00分,递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截止时间(申请截止时间,下同)为2015年11月17日15时00分,地点为北京市建设工程发包承包交易中心评标区第一开标室(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稻田南里15号)。
 
  6.2 逾期送达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资格预审申请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7.联系方式
 
  招 标 人:长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吉林市昌邑区中康路5号
 
  邮 编:132001
 
  联 系 人:季岩松、周东旭
 
  市 电:0432-66122792、0432-66122849
 
  传 真:0432-66123419
 
  电子邮件:jthjcb@163.com
 
  开户银行:吉林市工行昌邑分理处
 
  账 号:0802210829200012348(长吉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