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让粤港两地科创研发最受益
本文摘要:不久前,佛山市跟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一所工程中心,双方研发发光二极管(LED)与平板显示器(FPD)的制造技术,为佛山的LED、FPD生产商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包括产品性能测试、可靠性评估、失效分析、产品标准认证及人才培训等。
 
  西九龙站自动售票机。
 
  西九龙站内部指示牌。
 
  2018年9月1日,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高铁站。
 
  不久前,佛山市跟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组建了一所工程中心,双方研发发光二极管(LED)与平板显示器(FPD)的制造技术,为佛山的LED、FPD生产商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包括产品性能测试、可靠性评估、失效分析、产品标准认证及人才培训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粤港两地的科技研发合作不断加密,上面的案例只是其中之一,而在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后,粤港两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将无缝对接,两地科创研发将继续迈向深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预测,高铁开通后科创研发领域受益最大。
 
  高铁让香港的研发
 
  距离内地市场更近
 
  香港的科研人才资源,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极为重要。7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建议的答复函中透露,广东已经联合香港澳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明确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联合研究行动,联合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共建共享国家大科学装置,引导和组织粤港澳三地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实验室开展前沿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
 
  广东省将通过积极完善港澳高端和紧缺人才在湾区内跨境就医政策、促进科技人员出入港澳通关签注便利、对通关信用良好的内地科研人员设立电子标签等举措,来提升粤港澳三方科技人员往来便捷性。
 
  上个月,国务院宣布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就包括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这意味着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大陆)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不再必须先取得《台港澳人员就业证》,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粤港澳的物理和心理距离的缩短,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量”的增长,流量的增长则意味着产生更多的新动能。
 
  “原来来往港澳的人员多以游客或访客的身份,如今能够以通勤者身份来往,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香港住宿,在深圳甚至广州工作。而通过地铁网络,佛山人也可以坐地铁转高铁去香港,这将鼓励更频密的人员交流,从而也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更多的合作可能、营商机会。”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也认为,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为珠三角与香港的融合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广深港高铁赋予香港在物理空间上进行突破的机会。高铁让广州到达香港市中心的距离缩短到一小时以内,而香港发展产业的可用地块很少,那么为何不在铁路沿线有条件的地方,比如广州南沙,设立一些港澳创新城之类的产业园区,在珠三角为香港人才提供一些就业和居住的地方?
 
  他还表示,这样的产业园区对于香港和珠三角来说分别都有重要意义,“香港的科技人员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要接触市场的需求,在香港是无法接触内地市场的,但是在珠三角设置港澳创新园就可以做到;对于沿线珠三角城市来说,内地进行科技创新,也可以通过接触香港的信息来打开思路。”
 
  除此之外,马向明还提出,香港公共服务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能力,通过在这些港澳创新园里运用香港的服务标准,也可以吸引到更多国际人才,提升高铁沿线城市的竞争力。“当年珠三角把工厂搬过来,现在是需要把创新所需的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等要素全都搬过来,在高铁的支持下这成为了可能。”
 
  共建国际科创中心
 
  成粤港两地合作方向
 
  在粤港两地科创合作方面,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也动作频频。2015年11月,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成立,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的决策局,负责香港创新科技资讯科技发展的政策,主要角色包括加强对创新及科技界的支持,促进资讯及通讯科技业的发展,鼓励私营机构参与研发及推动研发成果商品化等。
 
  广东省方面也一再表示,成为国际性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主攻方向,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跟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在科创方面。
 
  目前,在全球前100名的大学中香港有5所,科研实力雄厚,而广东正好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三者结合正好可以让香港的科创和广东的制造、消费更好的结合。
 
  从去年开始试行的香港的科研人才可以向中央申请使用科研经费,这一全新的举措更是一举打破了过去限制两地科研交流的障碍。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对此表示,目前香港院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研究资助局,但每个项目仅获数十万元资助,内地的经费则很充足,往往以数千万元起,因此国家开放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对香港科创发展将是一支强心针。
 
  正是受惠于这一政策,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过去五年一直未能成功申请国家科技部的经费,但去年底已经获得中央先拨出99万元人民币作为首批资金,令研究项目得以继续进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也高度赞扬中央的做法。她认为国家科研项目经费可以过境香港使用,是两地科研合作的一次历史性突破。香港的科研在很多领域已取得世界前沿地位,通过中央支持香港科研的一系列政策,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合作。
 
  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目前香港配置全球的创新资源要素的能力在大湾区里面是数一数二的,香港和澳门有一大批的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的能力,可以和广东的高校和产业相结合,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完全有机会成为一个综合的、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刘江华表示,香港的高校科研背景雄厚,有不少高质量的成果。如果能够在交通便利的条件下,和大湾区紧密结合,香港的科技资源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会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出现,不至于让香港的许多科技人才从学校出来就转向金融和房地产领域。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也认为,广深港高铁的开通为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就业提供了便利性。“香港在医疗、教育、贸易、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方面具备优势,但是由于香港市场的局限,这些年轻人的就业面临难题。广深港高铁的开通降低了时间成本,方便了他们北上就业,这是以前不具备的条件。”另外,胡刚也表示,广深港高铁贯通也给香港老年人到内地的居住、养老、度假带来方便,可能也会带动珠三角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倒计时,广深港高铁首发站、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桥头堡———广州南站,能否再造一个中央商务区?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