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诞生国家专利“地铁接触轨检测车”
本文摘要:  这个检测车还可以改进,比如实现自动遥控、记录检测的公里标等,另外它还可以减下‘肥’、‘瘦’下身’,自
 
  “这个检测车还可以改进,比如实现自动遥控、记录检测的公里标等,另外它还可以减下‘肥’、‘瘦’下身’,自重嘛还能更加轻巧些,这样你们搬起来不就更省劲儿了?”6月底,武汉地铁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委派两名运营检修技术员找四号线二期供电施工单位“借用”工具,陶伟边帮忙取出自己的这一“宝贝”,边对着俩技术员唠起了嗑。
 
  陶伟的这一“宝贝”——“地铁接触轨检测车”,是刚刚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一专利主要采用检测车测量臂自带的图像传感器对被测接触轨进行图像采集,然后通过工业便携计算机内置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自动计算,测量出地铁供电系统安装的接触轨(俗称“第三轨”)的安装高度及水平距离,该装置测量精度达到±2mm。在武汉地铁施工工地,这一实用型工具被誉为“神奇的尺子”。
 
  “接触轨是将电能传输到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电力牵引车辆上的装置。武汉轨道交通最初所采用的接触轨采用的是法国的生产技术,由于缺乏专用检测仪器,在接触轨安装施工过程中接触轨的安装质量控制一般均采用人工自制的简易工具进行测量。”在向武汉市开元知识产仅代理有限公司申请专利时,中铁电气化局二公司城铁分公司的总工程师陶伟介绍道。
 
  “2001年武汉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下接触式新型钢铝复合接触轨的供电方式,后来逐步推广到天津地铁、广州地铁。新型钢铝复合接触轨以传输电流大,重量轻,安装方便,维护起来也实现了运营管理单位损耗小、费用低的要求。唯独缺憾的是不管施工测量还是后期的运营维护管理,检测起来不太方便,这项专利就是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实现自动检测、科学分析,减少接触轨安装过程中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保证接触轨设备的安装精度,保障了地铁列车受电靴的取流质量,为地铁列车安全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28岁的陶伟调任武汉地铁项目从事技术工作,有着五年供电试验检测经验的他对地铁“第三轨”质量检测的方式动起了心思。经过武汉地铁二号线两年的酝酿,陶伟在2012年初羞涩地向城铁分公司负责人提出了科技立项的念头。这个念头得到该公司城铁分公司领导的极力鼓励,上报之后被中铁电气化局批准为2013年的科研开发重点项目。
 
  2013年3月,陶伟推着自行设计加工的首部检测车行进在武汉地铁二号线岳家嘴至铁机路站区间。走着走着,检测车的轮子卡在了轨道里,进退不得,他和技术员闻支新、程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检测车给“抠”出来。由于站前轨道专用在施工初期,轨道安装并没有完全精确调整到位,存在一定施工误差,而检测车的轨轮间距是按照标准的轨间距1435mm进行设计,遇到轨道不对劲的盲点就“卡壳”。
 
  “这‘尺子’不好用,还得改。”陶伟边走边嘀咕。回到办公室,陶伟一屁股坐下来就拿起原来的草图琢磨起来。久思不得其解,他疲惫地往后一躺,靠背随着身体的重量向后倾斜着。突然,灵感涌了上来,他扳开椅子下面的插销坐下去,又站起来,再坐下,再站起来,座椅的高度随着他的重力上下自动调整着。顺着这一思路,“可伸缩式弹簧轴”一下解决了检测车轨道“卡壳”的问题。
 
  随后他又找到专门负责模具加工的专业公司,通过与他们合作,改进了检测车的车架结构和传感器的选型,不仅实现了多种环境的全天候测试功能,还进一步缩小了测量传感器的体积和重量,使这把“尺子”更便于携带和搬运。
 
  期间,陶伟参与开发的“电铁综合自动化继电保护测试系统”荣获中铁电化局科技一等奖。他施工过程中,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分析相关实测数据,撰写了《对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的分析》、《地铁杂散电流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调试》等科技论文发表在《城市建设》专业杂志上,陶伟以自己的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公司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的称号。
 
  当前正值武汉地铁四号线二期供电系统施工的冲刺阶段,陶伟这把经过多次改进的“神奇尺子”,投入到武汉地铁四号线二期供电接触轨系统施工中,实现了3人小组一天检测10公里接触轨线路的工效,不仅减少了人为误差,实现精准定位、科学检测,估计将为全线60余公里的地铁接触轨线路安装调整任务节约100余万元的成本。
 
  7月3日,武汉地铁四号线二期十里铺站首次送电成功。半年来,陶伟带着他的“专利”成果——地铁接触轨检测车发挥了超强的检测“魔力”。全线建成在即,刚从武汉地铁集团运营有限公司归还回来的“尺子”继续发挥着它过程监控和质量检测的“神奇”。(但汉求 贺玉琴)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