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内,成昆铁路甘洛段为何多次发生地质灾害?
本文摘要:8月14日12时40分左右,凉山州甘洛县成昆线中铁十局埃岱二号隧道出口处发生塌方,塌方量初步估计上万方,并有人员失联。
  
 
  8月14日12时40分左右,凉山州甘洛县成昆线中铁十局埃岱二号隧道出口处发生塌方,塌方量初步估计上万方,并有人员失联。
 
  而从7月底以来,半个月左右时间,成昆铁路甘洛段发生多次地质灾害,致成昆铁路三度中断行车,并有人员伤亡或失联。
 
  那么,成昆铁路甘洛段为何频受地质灾害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貌:
 
  铁路沿线是“露天地质博物馆”,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高
 
  相关专家介绍,连续经历强降雨又经阳光曝晒,山体容易崩裂,“塌方等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大。”
 
  前述专家介绍,修建于1958年的成昆铁路,其现实走向,是当年多个备选方案中的“西线方案”,直到1970年7月才全线贯通。
 
  其背后的因素,固然与时代等有关,但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限制不可忽视。
 
  特别是,成昆铁路沿途因地形地貌复杂,也被被誉为“露天地质博物馆”—从成都至昆明,沿线是中国第一阶梯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铁路穿过四川盆地、盆周山地、横断山系、云贵高原,沿线既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峡谷和喀斯特地貌区,“每个地形地貌,都在这里找得到。”
 
  曾参与过成昆铁路修建的著名水文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袁道先曾回忆,他最重要的论文成果之一,“就是写在成昆铁路工地上的”。
 
  记者从有关专家处获得的数据显示: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60年代,成昆铁路沿线就有较大的滑坡有183处、危岩落石近500处、泥石流沟249条、崩塌100多处、岩堆200余处。此外,沿线还有数百公里位于地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分布之高,世界罕见。
 
  也因为地质地貌复杂导致施工难度大,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苏联的人造卫星,曾有人认为是“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而本次发生事故的甘洛段,境内有8座海拔超过4000米和60余座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地形地貌更为复杂。
 
  近期强降雨频发:
 
  过去21天,事发地段下了全年三成多的降雨量
 
  记者注意到,自7月下旬以来,甘洛强降雨不断。
 
  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7月25日至8月15日,短短21天,甘洛县新市坝镇岩润村测量站累计降雨量到达303毫米。而甘洛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过880毫米。
 
  其中,7月28日9时至29日15时,甘洛县普降暴雨,最大降雨量109.1毫米。当时,强降雨共计造成甘洛12人失联,其中6人为铁路施工人员。
 
  受其影响,甘洛县境内最大支流尼日河(又名牛日河)曾出现不同程度涨水过程。7月30日前后,尼日河甘洛段沿线也曾发生过山体垮塌事故,所幸塌方量不大,河水很快冲开。
 
  而尼日河,堪称成昆铁路甘洛段的“连体婴儿”。在甘洛境内,成昆铁路主要沿着大渡河支日河谷延伸。
 
  而当地最近一次强降雨就发生在8月14日前后。8月13日14时至14日8时,甘洛县前进乡自物村累计降雨量达到80毫米。而这里距离事发地,只有7公里左右。
 
  “无论是板块运动、强降雨、气温、地表生态变化都能诱发规模不等的地质灾害。”前述专家说,本次塌方究竟为何发生,还需要进一步研判,但毫无疑问,其发生的构成要素基本已具备。
 
  此外,记者从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近期甘洛一带无较强降雨,尼日河等主要河流发生涨水概率不高,或将给应急抢险提供便利。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