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雄城际打造中国智能化高铁建设新标杆
本文摘要:15日上午9时28分,在位于北京至河北雄安新区城际铁路李营段的施工现场,随着现场指挥的一声令下,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铺轨工作正式开始,这标志着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的开通运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15日上午9时28分,在位于北京至河北雄安新区城际铁路李营段的施工现场,随着现场指挥的一声令下,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铺轨工作正式开始,这标志着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的开通运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京雄城际铁路是连接北京市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机场和河北雄安新区的重要轨道交通线,正线全长92.4公里,全线设5座车站。
 
  当天开始铺设的区间是从李营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铁轨长度69公里。铺设时间从4月15日开始到4月30日结束,只有短短的15天。
 
  “按照这个工作量,必须保证每3天一个循环。”中铁十二局集团项目负责人王秀鹏说,虽然这个任务量对我们来说算是“常规操作”,但现场不具备建设铺轨基地的条件,对铺轨作业组织协调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中铁十二局集团的建设者在京雄城际铁路李营段施工。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建设者引入了具备“运输+推送”功能的长轨运输一体机T11。
 
  “传统铺轨要先从运输机械上卸轨,再人工铺设。引入T11后,可以把500米钢轨拽出来直接铺设在线路上,实现‘一步到位’。”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京南工程项目管理部副主任邓寅杰说,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还破解了现场没有铺轨基地的难题。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交通项目,京雄城际的建设过程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国高铁建设取得的先进成果。
 
  与以往不同,此次铺轨作业,建设者采用了国内铺轨作业领先的运输调度智能化控制平台,实现了铺轨作业运输调度指挥信息化、机车运行监控实时化、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化、统计分析自动化四大目标。
 
  据中铁十二局集团项目部调度中心负责人董传波介绍,通过在机车上安装车载定位系统,同时嵌入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系统,京雄城际在实际铺轨作业中,能够精准定位机车在线路上的行进位置。建设者还在机车前后方安装上摄像头,实时传输线路上机车运行的画面和行驶速度,确保铺轨作业安全、高效。
 
  北京至雄安城际铁路开始铺轨。
 
  “我们在起点建了一个调度中心,采用全新的智能化装备,每个车上都安装了定位装置,现场什么情况在监控屏幕上一目了然。”王秀鹏说。
 
  能够“一目了然”的不仅是铺轨现场的一辆车、一个点。从这里延伸开来,整个京雄城际的电气化工程都像一副“透明骨架”。开工前,所有的建筑信息模型就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大到接触网钢柱组立,小到每个信号线路的布局走向,建设者早已心中有数。
 
  运用“电脑场景模拟”和“模块化建造”让传统的铁路建设如虎添翼,让京雄城际这条未来的“智能高铁”具备“更强大脑”。
 
  充满科技色彩的京雄城际雄安站“从头到脚”都是数字化的产物。据介绍,该站从设计到施工直至交付运营,铁路部门将全程采用智能设计理念、智能建造技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将雄安站打造成为中国铁路客站的标志性工程。
 
  施工也摈弃了传统的人拉肩扛。在接触网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不像以前那样依赖人力,每个环节都在工地上完成。据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京雄项目技术人员介绍,京雄城际所有的高铁接触网关键设备均在工厂内生产,到工地之后进行模块化组装,很多设备的安装以机器手臂代替人工,大大节约了工时提高了效率。
 
  京雄城际铁路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建设者们正努力将京雄城际打造成为中国铁路创新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为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有力运输服务保障。预计9月份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同步开通运营后,京雄之间可实现30分钟通达。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