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牡高铁昨起“按图”试跑
本文摘要:昨天起,哈牡高铁进入为期20天的按照运行图试运行阶段。这也是哈牡高铁年底投用前最后一个准备阶段。此过程中如发现危害行车安全的问题,高铁列车将会停止“试跑”及时解决,以保证正式开通后的行车安全。
 
  昨天起,哈牡高铁进入为期20天的按照运行图试运行阶段。这也是哈牡高铁年底投用前最后一个准备阶段。此过程中如发现危害行车安全的问题,高铁列车将会停止“试跑”及时解决,以保证正式开通后的行车安全。
 
  昨天6时17分,记者在哈尔滨站登上首趟参与试运行的D8501次体验列车,体验中国“八横八纵”高铁网最北一横的独特魅力。
 
  19项改造打造“高寒战士”
 
  D8501次高铁列车一进站,就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哈铁哈尔滨动车段技术工程师李毅忱说,哈牡高铁全线采用CRH5A型动车组列车,这和哈齐高铁所用的车型一致。该车型每列8节编组,包括5节动车和3节拖车,设计营运速度为每小时250公里,定员613人。
 
  CRH5A高寒型电力动车组号称“高寒战士”,其在车体结构、电气系统、制动系统、给水卫生、门窗设备、转向架等六个系统进行了19项高寒适应性改造,能够满足-40℃高寒环境要求,动车组抗高寒、抗风雪的能力更强,可以在风、沙、雨、雪、雾霾等天气,盐雾、酸雨、沙尘暴等恶劣环境下运行。
 
  “旅客上下车门的门板内侧设置了集水槽,防止冷凝水流入下导轨造成冻结影响侧门开启;卫生间收集器加装了‘地热’,保证正常集便,让旅客寒冬正常使用洗手间。”李毅忱介绍,最重要的是列车“车闸”进行了防寒改造,避免因冷热交替造成上霜甚至结冰而造成刹车失灵,确保高铁车体可以及时停车。
 
  39座隧道连成“隧道群”
 
  和省内目前已投用的其他高铁不同,哈牡高铁沿线穿越丘陵、山地地带,共有39条隧道。哈牡高铁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通过诸多隧道时,明显感觉到阵阵耳压。
 
  哈铁哈尔滨工务段党委宣传助理关明月告诉记者,39座隧道中,哈尔滨工务段内就占了18座。从哈尔滨出发,经过的第一座隧道是玉泉境内长4345米的鲜丰隧道,由此列车进入玉泉隧道群。
 
  “这个隧道群有12座隧道,最密间距只有300米,列车刚驶出上个隧道,就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关明月说,哈牡高铁全线还有帽儿山隧道群、虎峰岭隧道群等多个隧道群。哈牡高铁全线最长的隧道是虎峰岭隧道,全长8755米,即便高铁以250公里的时速通过这个隧道,也需要2分钟的时间。
 
  从虎峰岭隧道驶出不久,动车组列车就驶入全长7152米的威虎山隧道。最后通过的隧道是爱民隧道,此后列车便抵达牡丹江车站。
 
  高铁道岔能自动升温
 
  在全长292公里的哈牡高铁线路上,共安装了79处防灾减灾预警设备——平均每3到4公里就有一处。设备通过内部光学和物理探头,能够自动检测沿途的风量、雨量、雪量等,并根据风速、雪的厚度等情况及时向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发布讯息,中心则根据具体情况下达调度命令,提示动车组司机适当采取减速甚至停车等措施。
 
  同时,哈牡高铁全线冬季最大降雪量达62厘米,为了减少雪灾对线路的影响,铁路部门采用GCX1000型轨道除雪车。其在大雪天气时先于高铁列车进行线路除雪,轨道除雪以不低于每小时45公里速度进行,保证极端天气下列车正常运行。
 
  哈牡高铁全线的铁路道岔都安装了自动温控装置,这个装置有温、湿度感应器,当轨道上雪量及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自动触发加温装置,将轨道加热10至20℃,最高可加热到30℃,以烘干道岔区冰雪,保证道岔自由转换。
 
  最年轻高铁乘务组:平均28岁
 
  哈牡高铁科技亮点不断,高铁乘务员同样吸睛。牡丹江客运段副队长范业绩说,他们此前从全段7个车队的212名乘务员中选拔了133名形象好、气质佳、业务能力强的乘务员,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进行高铁行车安全、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他们平均年龄为28岁,是哈铁目前最年轻的高铁乘务组。”
 
  经过2小时3分的运行,8时20分,D8501次列车到达终点站牡丹江站。铁路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是测试列车,D8501次在全线11个站点每站都有经停。而正式开通后,铁路部门将按照正式列车运行图分配各高铁车次的经停站。由于站停不同,哈牡高铁最快1个半小时、最慢2小时以内都能到达终点站。

 
扫码关注“光伏产业观察网”微信公众号
《光伏产业观察》创办于2010年,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深受光伏行业认可,是业内知名媒体。